調整TSA 紓緩師生壓力

2015 年 07 月 25 日

全港性系統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 TSA)於2004年面世,取代被指造成過度操練的學能測驗(Hong Kong Academic Aptitude Test,HKAAT)。TSA對象為小三、小六及中三級學生。考核科目包括中文、英文及數學,中、英文科細分作紙筆評估(written assessment)(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視聽資訊)以及說話評估(oral assessment),前者為全體學生強制參與,後者則以抽樣形式進行。學校將獲得TSA評估報告,當中列出該校學生及全港學生的整體表現,包括達標率,但不會顯示個別學生成績。

一直以來,教育局強調,TSA並非用作篩選學生或將學校排名,更不會影響學生升中派位、升班或升學,因此屬於低風險評估(low-stakes assessment)。政府指出,TSA有助當局了解學生整體水平,以便向學校提供更到位的支援;與此同時,學校及教師亦可通過TSA結果,因應學生在各方面的強弱,優化教學安排(教育局 2015)。

近年,政府亦曾推出優化措施,以紓緩TSA對教師及學生造成的壓力,當中包括TSA與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Pre-Secondary One Hong Kong Attainment Test, Pre-S1)隔年進行[1],以及不向小學發放其學生達標率及人數等。此外,當局亦列明使用評估報告資料的守則,當中包括不可用於學校間、學生間的比較,以及只限該校參閱(教育局 2014)。

現實操作偏離原意

儘管如此,教師及學生為應付TSA而承受的壓力,近年卻有增無減。雖然TSA由小三開始,但相關操練已經蔓延至小一,有學校要求學生在假期、午膳、課後及周末回校補課操練,更有小學據報要求學生購買多達二十六份TSA練習瘋狂操練。此外,有教育團體調查顯示,逾七成教師認為學生須靠操練方能應付TSA,這已影響日常教學及評核,65%受訪者表示反對繼續推行TSA(《東方日報》2015;《蘋果日報》 2011)。

學校強逼學生過度操練,非但不利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偏離政策原意。按道理,TSA應屬於進展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 /促進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然而,現實是不少學校過分著緊TSA成績,大力催谷學生操練,以熟習考試模式及應試技巧;TSA被看待成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 /對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相關成績亦只能反映出學生經操練得來的機械式反應,參考價值成疑。而且,課堂容易受TSA考試模式主導,不但本末倒置,更大大不利學生理解、活用基礎能力和知識。

當然,TSA操練成風,學校本身恐怕亦是為勢所逼。有報導指出,有辦學團體根據TSA成績評核學校及老師表現,且有教育局人員向校方施壓,要求校方改善TSA水平。有學校更擔心TSA成績是當局決定會否「殺校」的指標(《文匯報》 2011; 2015)。這個情形其實與博奕論中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有所相似:如果每所學校同心協力、堅持不作操練,讓TSA回歸本意,這是最理想結果;但只要有部分學校進行操練,那些不作操練的學校自然擔心承擔責任,面對辦學團體、教育局責難,甚至引起家長投訴。結果,學校為求慎重起見,紛紛進行操練,造成教師、學生多輸局面。

TSA下放學校或是出路

無疑,政府及學校均需要了解學生水平,因此系統評估這種形式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不宜全盤否定。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要維持TSA現行安排。既然TSA執行上出現諸多問題,港府自然有需要作出調整。

為革除過度操練TSA的流弊,坊間已提出不少可行建議,包括取消小三TSA以及將TSA改作隨機抽選。前者能免除年幼學生應試壓力,後者亦無損評估的效用。譬如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亦是系統性評估,每三年進行一次,每間學校只抽選三十五名15歲學生參加測試。隨機抽選並不影響PISA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港府亦對其結果相當重視。

我們不必採用PISA題型,但其隨機抽樣模式卻是可取的。同樣道理,芬蘭全國教育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同樣是定期選取6年級及9年級學生進行抽樣測驗(sample-based evaluations),內容包括母語、文學或數學,當局從中已能得悉學生整體水平,對症下藥(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2013)。由此可見,強制全體學生參與系統評估並非必要。

除此之外,另一辦法是,由考評局製作TSA試卷並向學校派發,但考試、評核則改由學校自行安排,無需上呈達標率。正如有教育界人士指出,以往學科測驗(Hong Kong Attainment Test)考核過程、參與學生人數,均由學校自行安排,而且不設達標率,評核指標相對模糊(蔡國光 2013)。參照學科測驗模式,學校一樣可通過自行安排的TSA,了解學生強項弱項,繼而提供針對性的支援。

正如當局強調,由於TSA功能為改善教學安排及政策支援,而非用在學校排名或向校方追究責任,因此校方只需上報學生在各科不同能力範疇的表現,並提交跟進措施,而不必計算達標率,這能釜底抽薪,直接免除學校互相攀比、高壓操練的誘因。

這一安排能避免TSA主導、擠壓學校正常教學工作,紓緩師生壓力,同時騰出空間,容許教師因應同學差異,多在課堂安排進展性評估(diagnostic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反而更有助學校確切掌握學生進度。

參考資料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2013). Finnish Education in a Nutshell. Available at: http://www.minedu.fi/export/sites/default/OPM/Julkaisut/2013/liitteet/Finnish_education_in_a_nuttshell.pdf (Accessed 30th July 2015)

教育局(2015)。TSA簡介。網址:http://www.bca.hkeaa.edu.hk/web/TSA/zh/Introduction.html(摘錄於2015年7月30日)

教育局(2014)。二零一四年起有關全港性系統評估的優化措施。網址:http://applications.edb.gov.hk/circular/upload/EDBCM/EDBCM14054C.pdf(摘錄於2015年7月30日)

蔡國光(2013)。系統評估的殺傷力。《星島日報》,2013年10月31日,F07。

系統評核試教局拒撤銷。《蘋果日報》,2011年11月18日,A16。

教師壓力爆煲 65%促廢TSA。《東方日報》2015年6月23日,A12

團體促盡快廢除小三TSA。《文匯報》2011年12月29日,A21。

優化TSA未解憂 師生續受壓叫苦。《文匯報》,2015年6月23日A25。

[1] 小六學生單數年參與TSA,雙數年則參與Pre-S1,小三及中三安排則維持不變。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