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觸式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 從八達通到電子錢包

2016 年 08 月 25 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5/c70731-27699112.html Apple Pay近日來港再次引起與八達通的比較。在此談談歐美與內地非接觸式電子支付的發展。

先談類似八達通的「非接觸式智能卡」(Contactless Smart Card),在海外這種智能卡的技術大致無異於八達通,卻不如香港一般隨處可用;主要用處似乎仍限於公共交通繳費,以提高公共交通處理人流的能力。多倫多的公營交通網(Toronto Transit Commission)近兩三年才開始接受使用當地的八達通(Presto Card)入閘;而目前較偏遠的車站或巴士班次更尚未接受八達通付款,因此仍需投幣或繳付現金。據悉倫敦的Oyster Card情況亦然,其使用情況目前仍限於公共交通。

另一邊廂,美國萬事達的非接觸式付款信用卡PayPass於2003年九月底在奧蘭多完成市場測試,並於2005年開始透過各大金融機構批出萬事達PayPass信用卡;美國運通亦於2005年推出ExpressPay非接觸式付款信用卡。VisaPay則要等到2007年九月才推出;英國銀行界亦於同年開始引入非接觸式付款信用卡,以簡化大量低於十英鎊的日常交易。

時至今日,非觸碰技術的應用已不限於付款卡;隨著「電子錢包」日漸普及,大家現已可以用手機付款。

上述現象自蘋果於2014年推出Apple Pay後變得明顯。電子錢包在歐美的雛形包括Google Wallet、Paypal、Wal-Mart及Target,但似乎都沒有蘋果在二零一四年推出Apple Pay那般聲勢浩大,Apple Pay在推出頭三日内就啓用了超過一百萬張信用卡。蘋果用家的數量似乎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令北美歐洲等市場的主要商家迅速接納了Apple Pay;在今年二月,接納Apple Pay的店鋪已達二百萬。Apple Pay本身亦有多重安全認證,例如指紋掃描認證等,配合其App Store付款機制的成功先例,Apple Pay的推出自然水到渠成。雖然Apple Pay扣連信用卡,透過信用卡扣款,可以算是信用卡消費的延伸,但手機繳費的技術容許用家將林林總總的信用卡留在家中,只需一機在手即可,確是為用家提供了便利;指紋認證亦為繳費過程提供安全保障。

事實上,這種支付方法在內地早已存在,並已經發展到將近爐火純青的地步。

北望神州,支付寶似是富中國特色的Paypal,主要負責網上交易的第三方擔保,以及管理金融及理財,是中國内地網上銀行業務的先行者;但微信支付的主要角色是簡略支付流程,並因而對大陸民眾的消費及交易模式產生了徹底的影響。微信支付為繳費付款流程提供的靈活性和便利可謂前所未有。微信用戶可以在手機內向好友轉賬、派發定額或隨機金額的利是、向商家繳費、甚至透過掃描二維碼繳費。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無論是的士司機抑或麥當勞都有用微信支付掃描二維碼收費;微信支付還可以用來發工資,親友之間互相轉賬、夾錢、還錢、過數更是易如反掌。與Apple Pay相比,微信付款的使用門檻更低,無論買家還是賣家,只需要一部有相機鏡頭、可以使用微信的手機,就能透過手機付款及收款。

縱觀全球,中國似乎在手機付款的應用普及層面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瑞典近年正逐步透過立法及政策取締現金的用途和發行量,但現時瑞典的大部份交易依然依賴信用卡和讀卡機。外國對非觸碰付款的安全隱憂也似乎比較敏感,許多商戶都會為非觸碰信用卡設定較嚴謹的金額上限,直至最近才漸漸鬆綁。歐元區普遍以25歐元為限,超出限額就要輸入密碼或者以其他方式核實身份。相比之下,綁定銀行卡的微信支付實物交易限額每筆每日五萬元;虛擬交易限額每筆三千元,每日六千元,實名用戶每日轉帳限額更達二十萬元,明顯較歐美寬鬆。

微信支付代表了內地近年民用科技創新的成就;論便利及通用率,很難有其他軟件能與之爭鋒。至於在香港,信用卡及八達通在香港植根多年,就算八達通近日推出 P2P 「O! ePay」,市民反應亦似乎比較冷淡。近期本港有越來越多的電子錢包服務推出,發展如何需拭目以待。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