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易,創造難

2013 年 11 月 17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十八屆三中全會於周二閉幕,公布會繼續深化經濟改革,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目的就是要將中國的經濟提升至新的台階。

中國自三十多年前改革開放以來,憑着投放大量廉價人力、土地及自然資源,成為「世界工廠」,同時付出了很大代價。粗放的生產模式消耗大量資源,破壞環境,而且正如經濟學家克魯明所言,這種模式是perspirational 而非inspirational,用的是勞力而不是腦力,難以持續下去。如今中國必須運用智慧,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和附加值。

接別人「柯打」製造產品的廠商(即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獲利自然不及持有核心技術及品牌的客戶;再上一層的ODM(original designmanufacturer)幫客戶做設計,賺錢多一些;不過,賺錢最多的始終是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憑着自家品牌和知識產權取得最大利潤,把低增值的製造工序外判。發達國家的大企業,諸如科技界名牌蘋果、三星,法國及意大利各時裝名牌,都是向中國落「柯打」的OBM。十至二十年後,中國企業或許也能夠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向緬甸、越南等周邊國家落「柯打」。這個願景如何實現?以科技為本的創新企業為例,不少論者同意,要培育這類企業,先要強化數、理、工科教育,培育科技人才,此外還需資金支持。矽谷創業文化之所以興盛,除了因為附近頂尖學府人才輩出,亦與venture capital 充裕有很大關係。Venture capital 譯作「風險投資」最為貼切。矽谷風險投資公司林立,公司話事人不但熟悉科技,懂得選擇有潛質的企業,而且願意冒險。投資十間初創企業,不期望有六、七間成功,只期望有一間一炮而紅的blockbuster。這種不怕失敗的精神亦見於創業者身上。我所認識的一些史丹福校友畢業後開創軟件生意,坦言就算失敗,大不了到其他科技公司打工。當然,矽谷創業成本較低,例如說在車房也可創業,不用捱貴租。

最近《時代周刊》有一篇文章討論中國走向創新型經濟的障礙。中國的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講求服從、不接受失敗;投資者穩打穩紮,不願冒險;工程師擅長按指令辦事,卻不敢挑戰上司,不敢探索創新的做法。且看中國今後能否衝破瓶頸,由「製造」走向「創造」。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