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易,创造难

2013 年 11 月 17 日

作者︰叶刘淑仪女士  |  来源︰明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周二闭幕,公布会继续深化经济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要将中国的经济提升至新的台阶。

中国自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以来,凭着投放大量廉价人力、土地及自然资源,成为「世界工厂」,同时付出了很大代价。粗放的生产模式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环境,而且正如经济学家克鲁明所言,这种模式是perspirational 而非inspirational,用的是劳力而不是脑力,难以持续下去。如今中国必须运用智慧,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附加值。

接别人「柯打」制造产品的厂商(即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获利自然不及持有核心技术及品牌的客户;再上一层的ODM(original designmanufacturer)帮客户做设计,赚钱多一些;不过,赚钱最多的始终是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凭着自家品牌和知识产权取得最大利润,把低增值的制造工序外判。发达国家的大企业,诸如科技界名牌苹果、三星,法国及意大利各时装名牌,都是向中国落「柯打」的OBM。十至二十年后,中国企业或许也能够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向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落「柯打」。这个愿景如何实现?以科技为本的创新企业为例,不少论者同意,要培育这类企业,先要强化数、理、工科教育,培育科技人才,此外还需资金支持。硅谷创业文化之所以兴盛,除了因为附近顶尖学府人才辈出,亦与venture capital 充裕有很大关系。Venture capital 译作「风险投资」最为贴切。硅谷风险投资公司林立,公司话事人不但熟悉科技,懂得选择有潜质的企业,而且愿意冒险。投资十间初创企业,不期望有六、七间成功,只期望有一间一炮而红的blockbuster。这种不怕失败的精神亦见于创业者身上。我所认识的一些史丹福校友毕业后开创软件生意,坦言就算失败,大不了到其他科技公司打工。当然,硅谷创业成本较低,例如说在车房也可创业,不用捱贵租。

最近《时代周刊》有一篇文章讨论中国走向创新型经济的障碍。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讲求服从、不接受失败;投资者稳打稳扎,不愿冒险;工程师擅长按指令办事,却不敢挑战上司,不敢探索创新的做法。且看中国今后能否冲破瓶颈,由「制造」走向「创造」。

来源:明报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