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票當選保有效管治 一廂情願

2017 年 04 月 11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特首選舉提名期結束後,競選進入直路,相信隨後的辯論也不會改變大局。

林鄭月娥在1,194名選委中穩奪580個提名,明顯佔優。胡國興獲得180個來自泛民的有效提名,比曾俊華所得的165張提名還要多,但泛民表明將把325票全部投給民望最高者,我預計曾俊華團隊和泛民都會「力谷」曾的民望,確保他在民間全民投票跑出。曾俊華得到30多個商界提名,就算在投票階段得到更多商界選委支持,大概亦只有50至80票,加上泛民選票,仍不過400票左右,最後林鄭月娥高票當選應無懸念。

有評論認為,來屆特首要高票當選,以確保特區政府有效管治。我認為這個看法過於簡單,未有準確判斷香港的形勢。過去二十年,特區政府積弱,社會日趨分化,有外因亦有內因,即便在一場只有不足千二名投票人的選舉高票當選,也不等於可以解決。

社會嚴重撕裂 原因錯綜複雜

目前特區政府施政舉步維艱,本屆立法會拉布比過去更嚴重,2017/18年度基本工程開支預算達868億元,但會期開始至今七八個月,工務小組委員會只通過了136億元工務工程項目撥款,嚴重拖慢各項工程,令業界非常擔心,亦窒礙香港整體發展。

立法會其實是社會的縮影:社會愈趨兩極化,反對力量增長特別快。去年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共失去3席;超級區議會議席方面,雖然建制派三大名單得票比上屆多七萬八千多票,但泛民各名單總得票比上屆多出三十萬票,鄺俊宇更取得49萬票,其支持者不乏年輕選民,反映大量年輕人不認同政府,甚至不認同國家。

這個狀況難以單靠「外部勢力」來解釋。香港經歷百多年殖民地管治,深受西方思維影響,在歷史文化角度看,「外部勢力論」不完全錯。然而,年輕人的不滿還源自許多內因。

青年失自信優勢 衍生ABC情緒

過去兩個多月,我接觸不同陣營的選委,結論是「D300+」並非鐵板一塊。政黨和個別專業界別傾向政治掛帥,只談重啟政改、推翻8.31決定。至於其他專業界別,固然有不少年輕專業人士是舉着民主、普選、誠信等旗幟,取代老行尊,成為今屆選委,但他們和我交流時,關心的不單是政制問題。他們也關心專業自主、專業發展,並提出種種社會不公義現象,例如貧富差距擴大、土地及公共資源分配不合理等。

國家日漸強大,大量內地人來港觀光、購物及購買資產,港人感覺不少過往的優勢和優越感消失,以致對自由行及其他一些惠港措施有負面看法,甚至認為香港資源被掠奪。我不認同這種看法,但也明白到一些年輕人覺得「一國兩制」對他們來說往往是挑戰多於機遇。因此,一部分港人特別年輕的一輩逐漸醞釀出「ABC」情緒——正如資深傳媒人褚簡寧所說,不僅是Anyone But CY,而且是Anyone But China。凡是中央支持的人都會成為眾矢之的。

欠跨黨派支持 管治恐更難

3名正式候選人本來都是建制中人。不過,輿論盛傳林鄭月娥獲中央加持,盡管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否認為她拉票,但她已成為ABC的狙擊目標,每次落區,抗議如影隨形。胡官的立場最合泛民心意,提出透過基本法第22條本地立法來防止中央干預本地事務,尤其獲得不少掌聲。曾俊華對8.31框架、23條立法等問題的立場相對含糊和搖擺,但看來他和泛民選委會談時,亦能提出一些得到他們歡心的說法。結果,曾俊華和胡國興彷彿成為泛民代表。

從提名票分析,林鄭月娥所得提名都來自建制派,胡官則全靠泛民支持,曾俊華雖獲泛民以外部分商界人士支持,但沒有一個來自建制核心。換言之,3個候選人都沒有跨越建制核心和泛民。就算高票勝出,也無助於修補裂縫。

可能因為備選時間倉卒,而且為官多年,沒有經歷普選洗禮,林鄭月娥至今仍未投入參選人的角色,透過競選過程掌握社會脈搏,縮窄與反對者的距離,反而在與一些界別見面時不歡而散。由於競選期間未能發放出足以修補裂痕的政治能量,無法改變青年對她和國家的看法,林鄭月娥若當選,開局恐怕比梁振英困難,而特區面對的麻煩可能會更多。

此文章於2017年03月14日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

2017年03月14日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