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01 月 25 日
現在越來越多青少年獲得專上學歷,但是就業情況往往未如理想。究竟年青人對工作有何期望?而他們在畢業後的就業情況又如何?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年從校園過渡至職場的狀況,以及評估教育對協助青年適應職場的作用。
摘要
不同年代的青年都要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但近期社會對「80後」、「90後」青年的關注,使這個議題成為焦點。現今越來越多青年獲得專上學歷,但是就業情況往往未如理想。因此,匯賢智庫進行「從學校到職場」研究計劃,以了解青年從校園過渡至職場的狀況,以及教育對協助青年適應職場的作用。
是項研究由匯賢智庫委託圓思顧問有限公司進行,包括文獻回顧、定量調查、深入訪問,以及分析海外經驗。定量調查以街頭訪問形式於2010年7月至8月進行,成功完成415份問卷,對象為年齡15至24歲的香港居民。深入訪談對象則包括青年、僱主及教育機構代表。
研究有以下主要發現:
一、青年普遍未能從事理想行業,大學畢業生對工作狀況滿意度偏低
研究發現,46.1%受訪青年表示滿意目前工作,但亦有36.8%表示不滿。當中以大學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度特別低,只有26.7%感到滿意,為各學歷組別中最低。
不少青年未能從事理想行業。最受被訪者歡迎的行業為金融及保險業、個人服務業和政府及公共行政,不過僅16.7%對金融及保險業有興趣的在職青年能在該行業工作,政府及公共行政亦只有20%。住宿餐飲業和零售業的受歡迎程度相對較低,但卻提供較高入行機會,66.7%對住宿餐飲業有興趣的在職青年能在該行業工作。
二、職業教育吸引力較弱
調查亦訪問青年對學術教育及職業教育的看法。雖然有41.1%受訪者不認同學術課程比職業課程更能應用於工作,而且普遍認同職業課程較有助認識行業運作和工作要求,但是,大部份受訪者始終認為修讀學術課程者較易升學(58.9%)及求職(47.1%),而且比職業導向教育重要 (50%)。不過,研究發現入職較久的青年及曾失業的青年較偏向認同職業教育課程的作用,可能因為他們發現於一般學校所學的有所不足。此外,有受訪僱主指出,聘請僱員時,重視學歷水平多於課程種類,不覺得高級文憑和副學士有重大分別。
三、青年不了解僱主要求
受訪青年認為僱主聘請員工的最主要要求為:學歷高、有工作經驗和語文能力好。但受訪僱主指出,學歷要求因工種而異,工作態度同樣重要,但這項要求卻是受訪青年較忽視的。
報告建議:
一、加強人力資源統籌
香港青年學歷不斷提升,高薪酬、高技術要求的工作增幅有限,出現人力資源錯配。綜觀英國、新加坡等地,負責經濟的政策局在人力資源培訓上有較積極的參與。相對而言,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人力資源統籌方面的角色較不明顯。現存教育統籌委員會以教育界人士為主,故研究報告建議新增委員會,由熟悉香港教育及經濟發展的人士組成,協調教育、經濟及人力資源政策的制定。
二、加強職業教育課程的吸引力
在香港,學生往往認為選讀職業課程會降低升讀大學的機會。此外,不少受訪僱主表示著重學歷水平多於課程種類,令職業課程學生在求職時未見明顯優勢。因此,一些青年雖較適合修讀職業課程,卻繼續選讀學術課程。報告建議從以下兩方面加強職業教育課程的吸引力:
· 加強職業課程的實用性,鼓勵商界直接參與課程設計,加強應用學習課程及文憑/高級文憑課程等的實地培訓成分,令完成職業課程的畢業生能夠迅速投入崗位,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 增加職業課程畢業生的升學機會及轉軌(即返回學術教育體系)彈性,例如為25歲以下在職青年提供升讀正規課程(最高至學士課程)的輔導及資助。
三、加強一般中學的職涯教育及輔導
即使是修讀學術課程的學生,也有需要及早了解職場狀況,作好心理準備。研究訪問了提供實習計劃的中學,以及曾於文憑課程中實習的青年,都指出實習所學的硬技能不一定能應用於日後工作,但是有助青年體驗工作環境,調整對工作的期望。有中學職業輔導老師指出,不少學生在實習後態度改善,自信提升,而且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可考慮增加對學校職業輔導的支援,促進商界和教育機構合作,提供「工作影子計劃」等學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