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潛力 港人勿低估

2017 年 05 月 05 日

作者︰黃楚峰先生  |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其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當中包含11個城市:香港、澳門、深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珠海、東莞和惠州。人口6,700多萬,比英國還多,而生產總值達1.3萬億美元,與韓國相若。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的經濟產值已趕過新加坡,深圳也快超越香港。國際財經雜誌《經濟學人》最近作了一個關於珠三角地區的專題報道,大讚其發展迅速並形容它為中國最有經濟活力的地區。公眾可能最近才聽過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其實國家在2015年的一帶一路政策文件中已有所提及。中央政府為大灣區定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就是要與紐約、三藩市和東京等國際著名的灣區齊名。要達成這個願景,大灣區內各城市需要有效的分工和合作,充分利用和加強各自的優勢。

港續當聯繫人 供高增值服務

金融服務向來是香港的強項,除了是內地公司上市的熱點,現在連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沙特阿拉伯的沙地阿美,據報正在積極研究在香港上市。香港一直有與世界接軌的傳統和視野,可以繼續擔任內地和世界的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香港的專業服務,如法律、會計、仲裁等也達國際一流水平。換句話說,香港有能力為大灣區提供高增值的服務。

可是,香港有部分人因此自滿,對回歸以來各個與內地的經濟合作計劃表現消極,認為對香港沒甚麼好處。時至今日,很多人還是低估了大灣區的實力和潛力。深圳早已不是這些人眼中去按摩和買翻版手袋的地方,其創新科技產業已超越香港。跨國科技和互聯網巨企如騰訊、華為、大疆和中興等的總部都在深圳。現在珠三角地區各地已發展出高增值的供應鏈去支援高新科技產業。

大灣區企業 供港人發展機會

廣東省長馬興瑞指出大灣區的成功有賴3個自由流動:貨流、人流和錢流。現時區內的貨物較能自由流動,因為關稅甚少。今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和未來的深中通道會大大加強珠江東西兩岸的聯繫。由於在香港和澳門還有入境限制,人員的往來還不是流暢,因此需要推出更多便利企業人員多次往返的商務簽證。擁有合適技能的港人在不久的將來會發現大灣區的企業可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工資和更大的發展機會。

今時今日內地還有嚴格的外滙管制,資金無法自由流動。離人民幣自由兌換恐怕還要好數年,但未來應該陸續會有一些放寬措施。

筆者對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十年能成為另一個世界知名的灣區充滿信心。便捷的交通、持續的經濟發展和更好的城市建設都會吸引國內和全球的年輕才俊將大灣區打造成經濟和科技的火車頭。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香港政府和市民都要認識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為下一代建設美好的未來。

(此文章於2017年5月4日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新銳新論》專欄)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