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1 月 16 日
踏入2014 年,要展望世界各國發展,離不開三大政經社會議題:能源、環境(包括氣候變化)及醫療(包括人口老化)。
在能源方面,全球佈局在這幾年進行了「大洗牌」。衆所周知,作為島國的日本一直缺乏能源原料。
因此,發展核能從1970 年代起已納入日本的國策。根據世界核能組織的資料,核能一直供應了日本全國三成電力,日政府更曾銳意將此提高至四成。2011 年福島核電意外發生後,日本政府不得不改變能源策略,把對核能的依賴減少至從前的一半。事發兩年,日本仍未能妥善處理核泄危機,這場災難對於民衆健康和大自然的影響非同小可。在長遠的能源策略而言,日本似乎仍未找到出路,它可謂是近年全球能源競逐中的大輸家。
相反,一向在耗用能源方面「洗腳唔抹腳」的美國卻「行尾運」。
Bloomberg 財經雜誌報道,於2011年,美國自二次大戰以來重新成為已提煉石油產品(refined oilproducts)的輸出國,過去十年的輸出量三級跳。
19世紀中葉,煤油(Kerosene)開始取代昂貴的鯨魚油作為室內燈火照明的燃料,世界石油能源工業從此而生。而美國石油工業的故事則始於1859 年,一群新英格蘭的投資者根據一份由耶魯大學化學家撰寫的報告,聘請了一個下崗的鐵路工人到賓夕凡尼亞州開採。半個世紀以後,美國每日產油量已達五十萬桶,冠絕全球,比起其他國家的產量總和還要多。而且,德州、加州等地區化石燃料蘊藏量豐富, 造就了德士古(Texco)、加州標準石油(SoCal)等美資跨國石油巨企。
1948 年,花旗仍穩坐全球石油生產的第一把交椅;不過,隨着美國對廉價的維內瑞拉和中東石油的依賴愈來愈大,逐漸成為石油輸入國,舶來品佔全國石油用量的比例由60 年代兩成升至80 年代四成。幾十年間,美國工業迅速發展,加上龐大的內需,能源消耗數以倍增。有幸,近年的水力壓裂(hydraulic fracturing)開採技術日漸成熟,讓美國成功大量開取陸地上的頁岩油(shale oil)。隨着美國開發資源的技術日新月異,的確有助解決其國內,甚至全球的能源短缺問題。
下文繼續與各位分享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能源展望及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