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1 月 30 日
對這份施政報告的點評,可以以「錢從何來?」總結。
正如筆者前文所述,新增的扶貧安老開支,在現在的公共財政結構下,是否可持續是一個大問題。在過去兩星期,傳媒亦對此提出過不少質疑。官員的答覆竟然是在本屆政府內財政無問題,難怪不少有識之士對此極為擔憂。
雖然每年數十億元的新開支的確對短期(即本屆政府)無太大的財政壓力,但是面對人口老化、競爭力下降和經濟循環等因素,香港在中長期的公共財政不容樂觀。
財政司司長素來以審慎理財見稱,筆者相信他一定有做中長期的公共財政狀況評估。衷心希望他能夠藉財政預算案的契機,發表有關的數據,為社會討論提供正確的基礎。
錢從何來 老問題未解
在施政報告內少提及特首對香港的願景,即香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似乎這些都已交給一些委員會去決定。唯一較為接近願景的,便是他提出香港人要愈住愈好。所以過去兩年不停為尋找土地而努力。在未來10年,如果一切順利,將會有大量的公營房屋落成,同時亦會有一些新市鎮。
能夠為香港人提供更佳的居住環境固然是好事。只是筆者的老問題:「錢從何來?」仍未解決。發展新市鎮,大量填海造地和建造公型房屋,究竟要花多少千億元去完成?
除了錢以外,土地規劃亦是大問題。其實以香港的發展密度來計算,又豈會不夠土地。大家只有坐一坐西鐵,在錦上路/ 元朗平原一帶可謂一望無際,大都是三四層高的平房。一個有九龍半島面積的平原,如果能改成20、30層樓高的發展,可以為數以十萬港人提供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可是丁屋條例嚴格限制了土地的用途和密度,不單止無法釋放出現有的熟地,政府更要不停撥更多珍貴的土地去發展未來的丁屋。
特區政府無政治能量和勇氣去處理這個問題,結果一切的開發土地的努力只會事倍功半,而高昂的填海造地費則由大眾去承擔。
因為這個困局,政府竟然提出要在大嶼山東部和港島之間的水域內建造大型人工島作商業發展之用。這項計劃現時細節欠奉,只知道要建造隧道連接人工島至港島和大嶼山。工程造價如何,實在難以想像。
收地艱難 吃力不討好
反而大嶼山的發展潛力巨大,是未來數十年的新發展土地的來源。整條港鐵東涌綫在大嶼山只有兩個車站,有很大的空間在北大嶼山沿綫作商住的發展。再加上港珠澳大橋和機場第三條跑道,絕對比甚麼人工島更值得投資。除此以外,在新界北部亦有大量土地可供開發。
作為一名前政務官,筆者能夠理解政府希望建造人工島的理由,因為在規劃和時間表上是白紙一張,可以任由他們發揮,省時省力。反之,在新界收地的困難重重,又怕被指官商勾結,吃力不討好。
香港土地政策面對老大難的各項問題,若然以發展土地為首要任務的本屆政府也處理不了,恐怕將來也不會有甚麼突破。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