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制問題多

2014 年 02 月 18 日

新高中學制轉眼實行了四年多,相關數據陸續公布,令人對新制提出許多疑問,是時候檢視。

固然,政府推行新學制,是出於良好意願,嘗試回應當時大眾對舊學制的批評,例如:學生過早文理分流,缺乏通識;科目太多——尤其中三科目隨時多至十七八個,功課繁重,不少家長擔心子女讀到「呆呆滯滯」;一些科目教法呆板,例如中文要背誦範文、英文要記文法、歷史要記年份等等,太多死記和操練,令學生缺乏創意和變通能力,未能掌握現代社會所需的技能。這些問題在九十年代已有很多人提出。

香港自1979 年推行普及教育,到九十年代要改革也無可厚非。教改其中一項改革改變新高中課程架構,在中、英、數三科以外,再加通識為必修科。教育當局的原意是鼓勵學生關注現代社會議題,並學會現代社會生活所需的基本文理知識,例如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香港和中國社會、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衛生等等。當然,課程能否有效達到目標,是另一回事。

教改建議提出之初已有不少人反對。有教師擔心日後選修中史、歷史等科的人數會大減,因為在新高中學制,每個學生選修的科目比過往少。有人則關注各科程度下降,特別是綜合科學、企會財這類將幾科合成一科的綜合科目,易令學生「博而不精」。

現在結果究竟如何?英文水平下降已是眾所周知,就連政府也間接承認本地學制的不足——政府於去年四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中指出:本地國際小學和中學的本地生比例由2001∕02 2011∕12 增加了十多個百分點;愈來愈多本地家長替子女報讀國際學校,是希望「有機會提升英語水平」。

學生的中文水平同樣令人擔憂。去年文憑試中文科有近半考生未能達到第3級(即大學基本入學要求)。根據考評局的考試報告,考生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寫成「馬有失蹄,焉知非福」,又有考生將周星馳的電影對白當成「古語」,錯別字和火星文更多不勝數。中文水平急降,和新中文課程不設範文有莫大關係。難怪教育局終於重設範文。

很多教育界人士亦不滿數學科愈來愈淺,甚至令學生難以應付大學一年級的理工科課程。教育制度問題多多,容後再談。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