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數碼陷阱

2014 年 02 月 18 日

筆者在上一期專欄跟大家探討過一些常見的數碼陷阱,稍有不慎,後果都相當嚴重,近年智能手機的普及,確實令相關的罪行和設立的陷阱明顯地增加。近日香港青年協會發表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用戶下載智能手機apps,忽略使用條款,令智能手機增添洩密風險。

該機構去年訪問552名本港青少年,發現64.5%受訪者的智能手機,會儲存朋友的聯絡資料,15.3%更會將親密相片和短片儲存,由於可見,智能手機對於青少年已是身邊一件不可或缺的物品,可能只僅次於錢包和身分証。早前警方公佈去年接獲的網上罪案大升逾70%5,133,涉及金額更急升至逾9億元,但警方坦然這類科技罪案破案率持續偏低,皆因涉及海外或跨境情況,鑑於不少地區法律程序與本港不同,警方難以得到對方協助案件複雜性有所提升,加上不少網絡供應商拒絕向警方提供客戶資料,為令警方查證舉步維艱。

從現實角度而言,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對於流動程式開發商,他們建立一個流動程式定必有其目的,使用者往往只關注程式的內容是否吸引,往往忽略詳閱使用條款,授予App開發商權限,令這些程式能夠植入廣告程式、收集甚至出售個人資料,萬一涉及信用卡和一些個人密碼,後果可以相當嚴重,故此,一旦遇上懷疑,最好不要安裝,以減低資料外洩的風險。

筆者認為各位作為精明的用家,要安全使用互聯網便需要平衡網絡風險與方便使用,要明白最終把關的人是您自己本人,沒有人比你更關注資訊的內容,不法分子只會用來犯案,廣告及銷售團體只會用來作生意推廣,每位網民是絕對有責任將個人認為重要的資訊好好保護,儘管有相關的保護軟件出售,若然不更改使用習慣,同樣的問題是遲早出現,故此更改下載流動程式的習慣才是上上之策。

總結,私隱問題已經逐漸成為智能手機的「重中之重」問題,相關法例並不能給予即時的保障,一切唯有依賴自己對使用互聯網的警覺性。

來源:星島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