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2 月 21 日
香港推行教改多年,不少數據令人擔憂。應用學習科目是一例。
根據考評局統計,去年各乙類學科的報考人數少得可憐。乙類學科就是指應用學習科目。其中,最多人報考的「西式食品製作」只有七百多人;而報考「國際商貿市場拓展」、「電子產品設計實務」、「資訊娛樂節目製作」、「環境工程」等科的學生更只有十多至三十多人。
教育局早於2003 年就推出應用學習科目,當時是供中四、中五學生修讀,完成課程相當於會考及格。後來,應用學習科目成為新高中學制下香港中學文憑的一部分。
當局引進應用學習科目,原意是照顧能力不同的學生,提供實用性較強的職業導向課程。固然,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長環境不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循學術方面發展。
不過,目前的應用學習課程確有不少問題。
雖然職業導向教育有存在必要,但我認為不能過早把學生困在一個狹窄的技術範圍之內。科技和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今日存在的工種下一刻隨時消失。再者,知識型經濟下,不論從事哪個行業,若要更上一層樓,都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化素養。譬如說,要做西廚,如果只會食品製作程序,而不會說良好英語、不認識西方飲食文化、沒有基本的品酒知識,怎樣做頂級的廚師?一些應用學習科目如「西式食品製作」、「中小企實用電腦會計」等範圍未免過於狹窄,難助學生應付未來的挑戰。
一些科目的定位則令人摸不着頭腦。例如「國際商貿市場拓展」、「零售管理」對於缺乏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會有多大用處?又例如「認識香港法律」和「認識金融服務」只是簡介相關範疇,既對考取專業資格沒有幫助,又不獲本地大學多個學系承認,實在「兩頭唔到岸」。
應用科目認受性低,很多本地大學學系不予承認,學生自然不願選修。雖然教育局計劃逐步將這些課程與資歷架構掛鈎,但始終沒有應對課程在定位上的問題。縱觀外國經驗,職業導向課程內容不能過於偏狹,要令學生完成課程後有能力繼續升學,並能立足於瞬息萬變的就業市場。課程要獲廣泛認受,必先從質素着手。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