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成、低不就的綜合科

2014 年 02 月 24 日

教改「新猷」之一,是在新高中引入綜合科目。理科方面,當局在傳統的生物、化學、物理以外,加設三科合併的「綜合科學」以及三科任選其二的「組合科學」;商科方面,新設的「企業、會計及財務導論」(簡稱「企會財」)甚至取代了在舊制中分開的會計、商業和企業概論。

當局推出這種「雙併」以至「三併」的科目,可能是認為綜合科目能提供較廣闊的知識基礎,並且方便學生涉獵不同範疇,例如文科生可修「綜合科學」,打破文理分流。不過,新科目推出以來,毁多於譽。學校對「綜合科學」和「組合科學」的反應可謂愈來愈冷淡。根據教育局的統計,2010/11 學年,全港四百多間中學之中,只有21 間學校在中四開辦「綜合科學」,修讀的中四生只有五百多人,到了2012/13 學年,中四開班的學校更減至14 間,學生減至兩百多人。有在中四開辦「組合科學」的學校至今也只剩下百餘間。

這兩個科目不受歡迎,皆因高不成、低不就。對於文科生來說,這些雙併或三併的理科科目內容太多,讀起來仍然吃力。對於理科生來說,這些科目深度不足,認受性亦不及傳統的獨立科目。以中大醫學內外全科學士為例,收生最低要求是生物或化學其中一科要考獲第三級,而且同時修讀生物和化學的學生可獲優先考慮。為升學計,選讀傳統科目明顯較划算。

「企會財」的報讀人數較多,因為會計、企業概論等科在新學制已不復存在,想讀商科的學生唯有選這一科。然而,這科的退修人數連續兩屆成為各科之冠:第一屆修讀的中四生原本有23,374人,最終6840人退修;第二屆19,899人修讀,3776人退修。

「企會財」把多個會考、高考科目勉強拼湊在一起,課程太廣太雜,學生和教師都吃不消,而且始終不能避免綜合科目廣而不精的弊病。

教育局正檢討「企會財」課程,提出了五個方案,包括:(一)保留該科並另增商科科目;(二)分拆現有課程;(三)調整必修部分佔分比例;(四)將選修部分分開評級;以及(五)維持原狀。我認為大可先將「企會財」選修部分的會計和管理單元分開評級,下一步應在「企會財」以外復設會計科和商業科。希望當局在決定最終方案時,認真採納各持份者的意見。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