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忍辱示警 敗在創富不足

2014 年 03 月 04 日

對於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新民黨的評價是:「驚喜欠奉,整體合格」。筆者再「贈多一句」,就是:「守財有餘、創富不足」。

這份已經是曾俊華上任以來第7份財政預算案,固然難望有多大新意。今年預算案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減甜」,財爺事先張揚減少「派糖」,派糖金額果然減至200億元,比過往3個財政年度少一大截。

政府開支飈 並非「狼來了」

曾蔭權年代,政府大灑金錢派糖,主要因為盈餘過多,政府又未能提出創富策略,沒有善用盈餘的方案,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惟有派糖,特別是201112年預算案建議向強積金注資,惹來全城「鬧爆」,最終政府只好向每名市民派發6,000元。然而,派糖討好市民並非長治久安之策。財政司司長除了要管好公共財政,還有責任制定策略,為社會創造財富。「減甜」能降低市民日後對派糖的期望,以便將金錢用作長遠投資,是良好開始,方向正確。

當然,財爺之所以「減甜」,也是因為隨着近年政府開支大幅增加,開支增幅已遠超政府收入和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本地生產總值)增幅。回歸至今,政府經常性開支增加了95%,其中社會福利開支增幅達179%,同期收入卻只增長54%,大致與GDP增長幅度相若。

香港經濟已經成熟,不可能再有78%的年度增長。政府預測2014GDP只會有34%的增長。預算案指出,假設教育、社會、衞生每年開支增3%,再按人口結構和價格調整開支,結構性財赤將於7年後出現。

議員、傳媒紛紛指摘財爺是在喊「狼來了」,不照顧廣大市民。不過,我認為曾俊華身為管理公共財政的最高官員,的確有責任向社會發出預警,被社會各方「鬧爆」,是忍辱負重。

創富怕干預市場 非一人之錯

然而,一如過往,預算案對於創富着墨不足。特區政府受夏鼎基的積極不干預思想影響,採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預」的原則,整個財金官僚體系都習慣只在宏觀層面提供支持,主要是土木基建(如機場、郵輪碼頭等),缺乏扶助特定產業的策略。

政府官員不願意「挑選優勝者」,一來因為公務員大多缺乏商界實戰經驗,沒信心做判斷;二來在當今政治環境下,官員動輒被審計署批評、被立法會追究,所以不敢冒險,以免被指浪費公帑、官商勾結。這並非財政司司長一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官僚制度的文化,所以香港不像韓國、日本、台灣、新加坡般積極扶助某個產業。

例如說,新加坡政府致力將製造業佔GDP份額維持在25%以上,並大手投資生物科技、高端製造業等,不惜工本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為外商及外來人才提供一條龍服務,連國際學校學位等方面也安排周到,相當進取。

財政司司長宣布加大創新和科技支援,私營公司不論大小都可獲研發資助,算是跨進一步。可惜預算案始終沒有提出清晰的產業政策,未能向公眾闡釋如何挑選配合香港發展的產業;而且所提出的措施仍嫌力度不足,例如說,要推動科技創新行業,除了提供研發資助和加強科技教育之外,如何吸引國內外跨國企業來港,如何吸引風險資金投資於本地科技界,也不可忽略。

一國兩制優勢 怎樣轉危為機?

此外,預算案也沒有處理中港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矛盾。最初《基本法》訂明香港為單獨的關稅區和出入境管制區,以保持香港與國際社會接軌的地位,一來是有利中國逐步開放,二來可令香港免受中外貿易糾紛衝擊。

然而,這個分隔安排後來卻成為了香港企業進入內地的障礙;雖然2003CEPA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簽訂以來新增了十次補充協議,將不少業務向港商開放,但是港企仍不時面對政策大門開了,地方小門未開的問題。

另外,自由行實施至今,固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同時確實令香港在資源及公共設施方面不勝負荷,加深兩地民眾矛盾。如何善用一國兩制的優勢,與內地合作把餅做大,令香港百業蓬勃,又不致令香港供求失衡?其實也是財爺需要處理的。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