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改革刻不容援

2014 年 03 月 26 日

馬航客機失蹤事件已經超過兩星期,全球超過二十多國家傾盡全力去尋找客機下落,事件令筆者想起英國作家狄更斯《雙城記》的名句:「這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最佳的時機」,最壞當然是指是次不幸的事件所帶來的傷痛,特別對乘客家屬而言,簡直是一種折磨,馬航跟馬來西亞政府在整件事件中不斷提供混亂的訊息,令乘客家屬心情如坐過山車一樣,部份原因歸咎於馬來西亞政府及馬航的管治能力,事件發生後那種「擠牙膏」式的匯報方式,甚至出現政府發言人和軍方領導人的說法完全矛盾等情況,難免令外界質疑事件存在黑幕。

事件雖仍撲朔迷離,令不同種類的陰謀論滿天飛,儘管真相仍然有待調查,但確實揭發了航天科技不少存在嚴重問題。首先飛機離開海岸線160240公里,雷達便開始失去作用,一般而言民航客機會通過高頻無線電通訊,透過航線上的「報告點」向地面控制中心報平安。現代飛機的飛行控制系統均採用了GPS導航,但當離開雷達範圍,情況就如將智能手機帶入撒哈拉沙漠,在沒有手機訊號的情況下不會知道自己的確實位置一樣,其實飛機是可以通過衛星實時傳遞數據,但要在全行業普及設備將要花費數十億美元。據華盛頓郵報報導,馬航因為未升級一個計算機軟件導致失聯航班遲遲無法找到,而這項升級的花費僅為10美元,這個升級可以給調查人員提供馬航MH370的方向、速度和飛行高度,即使在飛機上的其他通訊設備無法使用後也能提供數據,這一點亦反映了航天科技的應用軟件是否受到適當的規管?

另一方面,各國對於雷達站的監察並不如大家所想中嚴謹,例如馬來西亞方面在確認飛機飛向印度洋後,曾請求印度軍方確認雷達是否偵測到飛機信號,雖然印度在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均設有雷達站,但當地軍官說表示因雷達運轉的花費太高故此當時沒有啟動。有專家表示,雷達其實是有很多觀測不到的盲區,飛機低空飛行也能躲過不少雷達,更重要是各國出於國防考慮,不願意公開其雷達盲區及相關的部署。

以上的航天科技問題若不盡快及竭力解決,類似甚至更甚的航天災難將可能重現,期望生產商及各大航空公司將「航機安全」放於首位,而這一次亦是最佳時機去檢討。是次不幸事件令筆者值得讚許的地方,是越來越多個國家不遺餘力去參與搜救,若能夠將這種團結精神加以發揮去改善航天科技,相信定必是人類之福。

來源:信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