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與傳統

2014 年 04 月 07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第一個理由是減少背誦應試的壓力。不過,原來沒有指定篇章,缺乏鞏固的古文知識基礎下應考古文閱讀理解部分,對學生來說更加糟糕。Pulleyblank Outline of ClassicalChinese Grammar 是外國大學教中國古文必用的指定讀物,教授古文語法亦要以《論語》、《孟子》等經典的章句為基礎。

第二個理由是古文與現代生活割裂。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想法,其實古代經典和現代生活息息相關。我以前的中文老師吳燕青經常叫我們讀《孟子》。當中「魚與熊掌」、「齊人有一妻一妾」、「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典故不是沿用至今嗎?怎能說是與現代生活割裂?先賢智慧根本成為了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文化就是由這樣積累而成。

最近,我和女兒看了《黑天鵝》導演執導的《挪亞:滅世啟示》。電影在拍攝製作方面當然用上大量現代技術,但劇本還是取材於歷史悠久的聖經故事。創意不是憑空而來,如果對文化傳統認識不夠,作品容易流於淺薄,欠缺層次和深度。香港電視、電影業的一大局限是缺乏好的劇本,大概和讀文學的人少有關。

我在史丹福時跟Mark Lewis 教授讀《莊子》。課程要求第一當然是要做翻譯,當然不能抄現成的譯本,第二要分析篇章的主題(themes)、母題(motifs)和意象(imagery)。中國文學中,「神女」、「巫山」、「夢蝶」等意象,經歷代經典使用,意涵愈來愈豐富。西方文學中,「蘋果」、「蛇」、「棋盤」等意象反覆出現於不同的文學作品,亦累積了深厚的涵義。創作時不知道這些典故,作品容易顯得蒼白無力。

T. S. Eliot Tradition and theIndividual Talent1919)也指出,文學創新乃建基於傳統之上,創意是由累積的文化知識激發出來,偉大的作家並不能完全獨立於傳統。

當然,創意豐富的人可以重塑(英文是reclaim,意即收復失地)既有意象的含義。例如說,《聖經》中人類因吃了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園,而西方傳統長久以來把禁果描繪成蘋果,因此蘋果變成罪惡(sin) 和誘惑(temptation)的象徵。後來,西方傳說牛頓之所以發現地心吸力,是因為坐在蘋果樹下時給蘋果砸到頭。喬布斯創業時就用蘋果作為商號,最初的商標是牛頓在蘋果樹下的圖像,後來簡化為咬了一口的蘋果,成功把蘋果重塑成創意、活力的象徵。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