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業不夠科技化

2014 年 04 月 11 日

財政司曾俊華在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預留約5千萬元給零售業去透過科技強化行業,這是否意味本港使用的零售業的科技水平落後於其他地區?若屬實,我們應該改善及強化哪些方面?

零售業對本港貢獻良多,根據港府統計數字,目前全港約有32萬零售業從業員,佔整體就業人數多達9%;同時,零售業產值佔本港GDP4%,不少人認為,要看一個地區的繁榮程度,只需要往街上的零售店逛逛便知大概。筆者認為這種想法已經過時,皆因自互聯網普及後,電子商貿模式推陳出新,銷售渠道和客戶消費行為亦大有改變,故此作為零售商,整個零售業務過程都需要重新部署,科技的支援更是不可或缺。

不少研究指出,若想擴大客戶群和銷售渠道,首先需要了解客戶的消費歷程,而近年最受關注的是R.O.P.O. (Research Online Purchase Offline) 概念,意思是客戶往往在購物之前,上網搜尋及研究相關資訊,從而作出消費抉擇,但最後的購物活動仍在實體店鋪進行。這種購物模式近年愈來愈常見,假若零售商未能掌握互聯網優勢,便可能被潛在客戶遺棄,流失生意。

除互聯網外,實體零售店的自動化亦不容忽視。由櫃台出納、倉存管理、QR Code(二維碼掃描)到支付系統都很重要。在這方面,本港零售業確實落後於外國的跨國零售商,例如運動用品大廠愛迪達(Adidas)已在部分門店引入「虛擬牆」(Virtual Wall),讓顧客更容易挑選及試穿各款運動鞋,成功令該批門店的營業額出現爆炸性增長。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西裝品牌Acustom,利用3D人體掃描器取代傳統的軟尺量身,從而降低訂製西裝的成本。該掃描器透過光線和感應器畫出多達20萬個數據點的人體數位影像,有助節省時間和布料,令整體成本減少逾50%

購物網站eBay亦開發了一套獨家的Swatch技術,讓消費者在街上用手機隨意拍攝任何衣物或產品,便可透過應用程式找出該產品在eBay的價格及庫存,從而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欲。

由此可見,國際上各大零售商都以不同的科技去優化客戶的消費體驗,務求以最低成本,提供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讓客戶選擇心儀的商品。但各行各業的零售商面對的問題都不盡相同,因此不會有一套「One Size Fits All」的方案。本港零售商必需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取長補短,針對性地加強科技化,才是致勝之道。

來源:信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