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划算嗎?(下)

2014 年 04 月 22 日

美國的高等教育費用昂貴,而且院校的質素良莠不齊,每年大量持專上學歷的年輕人投身職場,出現了「高等教育泡沫化」及「學位貶值」等問題。過往,本港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畢業於由公帑資助的專上學府,而且香港專上生在職場的比率亦遠低過美國。不過,自從2000 年港府決意發展自資專上教育起,香港的情况漸起變化。

十多年來,政府推出數項一次性資助措施,以扶植自資院校的發展。2001 年,政府撥款50 億作貸款計劃,讓非牟利專上教育機構申請免息貸款,用以購置、租用或興建校舍。及後,政府又讓有財政困難,並已借款的院校延長還款期。隨着自資專上學府、課程和學生人數愈來愈多,社會對這些新辦院校的質素、學費和收生等問題日益關注,非議之聲也漸大。

現時,一個學士學位的成本平均每年約26 萬港元,在公帑資助的大學,政府補貼約20 萬,學生則需付6 萬元學費左右。新辦的自資專上院校無論在籌款或爭取研究撥款的能力均不及八大院校,在經費比較緊絀的情况下,一就是提高學費,不然就是不斷加收學生。一分錢、一分貨,部分自資學位課程的質素確實難免令人擔心。

八大中排名較低院校的畢業生要找到一份合心水的工作,已好不容易;難怪,有人擔心部分新辦自資學位在本港僱主眼中的認受性。待遇不俗的好工找不到,而早前修讀自資學位所欠下的貸款,無論利息如何低、還款期有多長,始終都要還。那麼,叫這些未投身社會但已債務纏身的年輕人要怎麼辦?這樣讀大學又是划算嗎?並非人人都家境富裕,能夠喜歡什麼學科就報修什麼學科,喜愛讀多久大學就上多久大學。學生和家長還是要認真考慮家庭財政負擔、將來的求職情况等現實問題,才決定報讀一些合適的專上學位課程。

當然,高等教育的價值絕不能僅用金錢和經濟回報來衡量,而大學亦決非一間只教授學生職場技能的訓練所。正如史丹福大學的創校人Leland Stanford 所說: 「人要追求快樂,就要學習、培育涵養和智慧……每一個人都應在盡可能的情况下接受博雅高等教育,這樣才會學懂如何理解、欣賞和享受各式各樣、各個範疇的知識和學問。」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