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平創傷靠上網

2014 年 04 月 30 日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今年已經過了4個月,可惜「好事多磨」,特別是過去一個月發生的事情,令全球很多人感到不安,例如馬航MH370失聯事件至今未解決,失踪客機至今仍未尋回,整件事件依然是個謎,再加上綿綿不絕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雪崩、南韓客輪沉沒等嚴重災難,再透過互聯網及社交網絡不斷地廣傳後,可能令一部份人感到不適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相信不少人認同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刀」,優點在於資訊透明度高,傳送速度快,以極短的時間引發最多人關注,正因如此,缺點是會令一些災難、悲情資訊透過網絡平台宣揚,由於事態嚴重,其資訊內容會不斷重覆、無間斷地放送,帶來忐忑不安。

談到災難情緒其實有多方面的表現,在災難來臨時人們自然產生消極心態、發洩需求、安全焦慮和歸咎追責衝動,一方面是受災者的不安和不滿,例如突然遭遇地震或颶風,猝不及防,日常生活被打亂,財產受到損失,生活產生不便,甚至家人的離去,身處其中的人肯定會受情緒的影響,要平靜情緒便需要靠心理治療專家的輔導。另一方面,有些觀眾透過電視、報章、互聯網等不同媒體收到有關災難訊息而感到不安,甚至可能引發不滿的情緒,就以近期馬航和南韓海難為例,不少市民因不滿有關政府單位處事欠缺透明度和效率而感到憤怒,他們從畫面中看到很多人因失救而喪失性命,目睹災難帶來的傷害,自然感同身受,並習慣性地去追問責任,追問政府在救災工作中的不力,批評相關部門預警的滯後與應急的不足。

故此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和官員,需要重視這種災難情緒,意識到公眾的脆弱和敏感、不安和不滿,以實際行動安撫民心,更應使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工具,將最新的災情上載去提昇政府的透明度,若情況許可,有關官員應考慮使用網誌抒發心中感受,讓市民明白為官者亦有「切膚之痛」的感受,盼望能夠減少淚氣,並且借助互聯網去團結市民為受難者及其家屬祝福。

總結, 危難之時,共同的敵人是災難,而不是官民,放縱災難情緒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來源:e-zone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