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5 月 19 日
教育局於2009 年推行新高中學制,為了擴闊學生的知識層面,加強他們的社會時事觸覺,加設必修的通識科。雖然原意良好,但我對推行方法卻不敢苟同。新學制實行以來,中史科出現「退修潮」,也有學校將初中的歷史科併入綜合人文科。我曾多次撰文表示,擔心新高中學制間接令香港學生接觸文學、歷史和哲學的機會變得少之又少。
的而且確,主修數理科目的學生在職場上的出路通常較好,晉身成為專業人士的機會亦較多。
在醫療、會計、財金、科技等高收入的行業,大都要求應徵者擁有優秀的數理能力。在美國,一名工程系畢業生剛入職的年薪隨時可高達5 至6 萬美元;而修讀文、史、哲的學生一般起薪較低,有3 萬元左右已算是不錯。
不過,人文學科在美國高等學府的校園內仍頗受歡迎。不少優秀的學生選擇報讀那些提供一流文學士課程的博雅學院(liberalarts college)。所有本科生,不論主修物理抑或美術史,都必須報讀一定數目的數理、歷史、哲學和語文課, 才可頭戴四方帽畢業,真正達致「通識博雅」、文理兼備。
《華爾街日報》報道,就連工商碩士生也開始研讀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和馬克思的《資本論》(Das Kapital)等經典哲學巨著。在英美,愈來愈多商學院提供一些理論性較高的文、史、哲課堂。例如,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學生在「Nobel Thinking」課上淺讀那些推動時代巨輪的思想主義,研習近代經濟理論的緣起和演變。美國麻省Bentley 大學的工商課程加入「Thinking aboutThinking」課,商科生學習如何反思思考,訓練邏輯思維。
今時今日,出色的商界高層不能只會寫財務報告和管理人才,還要緊貼及了解社會的大環境、大氣候。歷史和哲學不應再僅被視為一些不着邊際、紙上談兵的學科了。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