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事故引發的調解思維

2014 年 06 月 06 日

時光飛逝! 今年很不容易地過了近半年時間,過去多個月來世界各地都面對不少天災人禍,先有馬航失蹤事故,繼有南韓海難及台北捷運的斬人事件,以及不計其數的鐵路事故,至於泰國的政變及越南的「排華事件」更令大家擔憂。

若然不幸遇上災難,情緒的表現難免受到影響,那些消極心態、發洩需求、安全焦慮和歸咎追責的衝動很可能流露出來,皆因猝不及防,日常生活被打亂,財產受到損失而產生不便,甚至不幸地有家人失去生命,而另一方面是圍觀者的不滿,猶其在訊息傳播極為發達的新媒體時代,人們眼看到很多死傷者的求救,目睹災難帶來的傷害,自然感同身受,並習慣性地去追問責任,追問政府在救災工作中的不力,批評相關部門預警的滯後與應急的不足。危難之時,共同的敵人是災難,而不是官民,放縱災難情緒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就以早前南韓的海難跟2011年日本的311世紀大地震比較,兩者都是沒有預警下發生,相信大家都認同不論在死傷人數及震撼力都以後者較嚴重,當觀察災民及市民的情緒,南韓人民充分流露出對政府的應變極度不滿,將對災難的不安和傷痛,都轉移和發洩到一個假想的稻草人身上並大加鞭撻。這種失去理性的情緒所激發的衝突,會耗散救災的力量,形成社會性的「次生災難」。相反,日本人面對百年一遇的浩劫,我們見到他們耐心地等待、有秩序地排隊進入超市購買必需品,災民互相幫忙,守望相助,商店沒有因為貨品不應求而抬高物價,由此可見,面對災難時最需要是互助合作,而不是埋怨、發洩情緒、你爭我奪來解決問題,只要大家有共同目標,同心合力地走出困境,定能度過難關。

筆者引用以上的例子去解說調解精神,爭議雙方若然「只有贏、沒有輸」的心態,又何來達成「和解」,相反,若雙方帶著積極解決問題的心態,大家擁有共同目標和基礎,分歧自然收窄,問題便迎刃而解。

來源:星島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