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投票」對「電子政府」發展的涵意

2014 年 07 月 07 日

為期10日的佔中全民投票已經曲終人散,帶來了近80萬人參與,雖然受到全球史上第二大的網絡攻擊,仍以電子投票模式參與居多,筆者並不是跟大家探討對普選的意義,而是從是次「電子投票」模式帶來的資訊科技探討及對電子政府發展的意義。

撇除黑客的瘋狂網絡攻擊,大部份參與的市民都以網站或流動應用程式(App)參與電子投票,市民可透過手機或到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設立的網站電子投票。從參與人數反映本港市民對資訊科技的認知水平有不俗的表現,亦發揮了高滲透率的流動電話網絡,單是這兩大重點,對本港未來發展更成熟及先進的「電子政府」奠定了基礎。

多年來不少學術文獻對「電子投票e-Voting」都有爭議的論點,首先是投票人士的身份,如何確定投票者是在「自願」或「沒有被盜用身份」情況下投票,要避免這一點,只能夠盡量設立合適的認證,認證身份目的是要達到一人一票,而每位香港市民唯有擁有兼獨一無二的身份便是香港身份證號碼。話雖如此,坊間的確有工具能產生有效的身份證號碼,讓有心人胡亂填上虛假資料,輕易地逃過系統檢查。要尋求網上身份認證方法,可以考慮利用電子證書,但要考慮電子證書的普及程度及流動應用程式的兼容性,而早前特區政府推出2014年「數碼21資訊科技政策」,當中包括重新推廣數碼證書(主要原因是多年來使用率極低),若能解決這個難題,將有助發展電子投票的發展。以現今的科技,另一個可行性是使用「生物科技認證」指摸認證,但必定受到私隱問題的挑戰。

另一些學術文獻認為電子投票會深化「數碼鴻溝 Digital Divide」的社會問題,事關長者、低收入、殘疾人士等未能分享這些安排,除非政府作出針對性的特別安排,令這些難題變成解決方案。

以海外為例,瑞士政府進行了十年的摸索和嘗試後,近期決定推廣電子投票,特別是針對身居海外的瑞士僑民,明確表示在2015年聯邦大選時,實現絕大部份海外瑞士人通過電子系統投票,聯邦也會於2014年起推動電子投票到各州份,而出於電子投票系統安全性的考慮,政府也表示會以「安全重於速度」的原則逐步推行投票電子化。

筆者認為,以本港擁有成熟、穩健的資訊基建,應該積極考慮使用「電子投票」作地區政策諮詢,從而掌握更多民意作為政策發展基礎,再者透過電子模式去收集數據,若能配合「大數據分析」,更可以作出更快捷、更準確的深層分析,對未來推動「電子政府」及「電子政務」發展有著莫大的裨益。

來源:星島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