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7 月 24 日
上期談及海外獎學金並非鼓吹精英主義,而是於保底的同時拔尖,以為香港培訓頂級人才,保持作為世界都會的競爭力。除此以外,議員同事亦問及兩個問題:(一)會否照顧有志修讀博士學位的申請者?(二)為何要將公帑用於資助資優生到海外就讀,而非資助本地院校?
就我所知,美國一流的私立院校於招攬人才方面向來慷慨。2006年,我在史丹佛大學認識一名有志修讀化學工程,於會考考獲十優的蔡同學。作為一名一流人才,他自然是一眾一流大學爭奪的對象:諸如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不單願意向蔡同學提供豐厚的獎學金,更願意出資招待蔡同學親身到學院訪問及考察,務求將這位人才收歸旗下。可見有麝自然香,真正有才能到海外修讀博士課程的人才實在毋須擔心經費問題。當然,大家亦應明白美國私立院校有如此雄厚的資本招攬各方面的人才,而公立院校(例如加州大學)因受公帑資助,所以於招收人才時會根據國家對不同領域的人才的不同需求而於提供資助時有所差別,故此可能會出現到公立院校修讀政治科學博士課程時,於申請資助時會較修讀生物科學的博士生遇上更多困難。不過據悉境外獎學金督導委員會將靈活並公正處理資優港生的申請,使有讀博士課程能力及意向的申請者亦能負笈境外進修,充分照顧他們的需要。
至於為何不將該筆公帑用於資助本地院校,其實正如上期談及,拔尖與保底必須並行不悖。其實獎學金的名額亦只是每年百名,不會對本地院校招生構成直接競爭。况且,香港始終是商業城市,與商業經濟無關的學系不斷萎縮:以港大歷史系為例,其課程甚至未有詳細研究古希臘—羅馬文明,誠為可惜。因此,為使香港可以均衡發展,以及供有志研讀歷史等人文科目的優才一展所長的機會,一個完善的海外獎學金計劃實在必不可少。
最後,有人會擔心境外獎學金的遴選機制會否涉及政治考慮?政府亦於文件中有所回應,並建議獎學金督導委員會應由來自不同範疇的領袖和專家,例如對世界知名大學及主要組織有豐富認識的知名學者、傑出專業人士、高級行政人員及企業家等出任,務求可公平公正,擇優而取,真正為香港的未來培育頂尖的人才。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