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8 月 02 日
上文談到,隨着我國研發了能威脅航空母艦的導彈,中美的海上軍事角力漸見明顯,美軍已開始着手研究如何化解。根據《時代周刊》報道,美軍最直接的方法是發炮截擊我方導彈;又或者,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在我方未攻擊前,擊毁中國境內的移動炮台。為爭取在太平洋上最利己的勢力佈局,中美互相猜測對手的實力及下一步,不斷發展武器和改變對策,惟均不能全盤看通對方的真正實力和部署。
最近,我讀到一本有關策略理論史的書,其中一章介紹本世紀最著名的策略理論——博弈論(Game Theory)。這正正可應用於理解上述的中美角力,因為當中涉及兩國的衝突、不完整的資訊;兩國既互相看不透,而且不時虛張聲勢以震懾和擾亂對手。
博弈論由兩名當今頂尖的學者提出。上世紀20 年代,匈牙利移民美國的John von Neumann最先從撲克牌遊戲中得啓發,因而發展出博弈論的雛形。後來,他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同事、來自奧地利的經濟學家OskarMorgenstern 聯合編著The Theory of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為何這重要理論是由撲克牌遊戲,而不是國際象棋發展而成呢?
博弈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元素是不完整的資訊(imperfectinformation),及其帶來的不肯定性(uncertainty)。撲克牌遊戲玩家均無法準確知道對方手上的紙牌;反之,黑白兩邊的的一兵一將都在國際象棋棋盤上一目了然。
兩位普林斯頓學者提出的博弈論注重「零和遊戲」(zero-sum games)分析,即對壘雙方必有一勝一負、一賺一蝕。50 年代,史丹福數學家Albert Tucker 繼而發展出一個「非零和遊戲」的細分理論——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此理論假設兩名囚犯被分隔不能溝通,他們可選擇認罪或保持緘密,而他們得到的刑期則取決於兩位最後選擇的配搭;與「零和遊戲」的理論不一樣,結果可以是一勝一負,也可共贏或共輸。
這些高深精闢的策略理論除了可應用在軍事上,多年來也被廣泛用於制定外交和本地政策等層面。甚至乎,香港的政治現况也可以借這些理論觀之、分析之。若雙方在政改問題上都樂意坦誠溝通和合作,終得大家滿意的雙贏結果,而不會因互相不聞不問以致雙輸,那便是香港之福了。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