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9 月 13 日
上文提及,錢理群教授在2012年為北大學生講課,說「北大正在自覺不自覺地培養『偽精英』」。他認為,現在的大學淪為「就業機器」,學生過分著重就業,忽視學養。 固然,在現實社會,就業是青年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然而,錢教授指出,即便是要為就業作好準備,也應該有更闊、更長遠的目光,不是說進大學讀一門專業課程就可以。他引述僱主對大學生的三個批評: 「一是獨立自主能力比較差; 二是缺少團隊精神,不善於和他人合作;三是知識面太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不足。」我不肯定香港有沒有這些問題,但無論如何這幾點都值得大家引以反省。 上大學、住宿舍正是學會獨立生活、培養群體精神、擴闊知識面、提高思考及創新能力的大好機會。具備這些素質,方可以適應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和社會結構也瞬息萬變。現存的工種可能很快就被淘汰,現在沒有的職業可能在明日就出現。例如說,資訊科技對各行各業愈來愈重要,不少企業都增設CIO(首席資訊官)。又例如隨社會民主化,企業已不止着眼於和顧客及投資者溝通,而要開設部門建立與政府和社區人士的聯繫。有廣闊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夠掌握這些機遇。反之,一些年輕朋友求學時一心只為進入投資銀行,雖然畢業後夢想成真,可是金融風暴時被裁員,頓失方向,失業多時仍然陷於低潮。 除了就業方面的考慮,錢教授提出更根本的問題: 「上大學到底要幹什麼?」他希望學生不只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是學習做個「和諧的人」,培育人文關懷, 思索人生目的, 以及與他人、社會、自然和宇宙的關係,奠下安身立命的基礎。 錢教授批評北大正在培養「偽精英」,就是因為這方面的教育不足,令學生畢業後失去生活目標和信仰,只顧個人利益,崇尚物質,淪為「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者」。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物質條件愈來愈充裕,但這種物質主義傾向也愈趨嚴重。究竟大學生應該追求什麼?辦學者又應該追求什麼?教授有幾點看法,下篇續談。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