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9 月 16 日
放眼世界,不少大學和大學生過分着眼於職業教育,離大學應有的理念愈來愈遠,連培育了不少傑出人才的北大也面臨這個問題。錢理群教授兩年前講課時,就批評北大正在培養缺乏社會承擔和人生信仰,只求飛黃騰達的「偽精英」。
錢教授勸勉學生在大學階段不應只為就業而籌劃,還應思索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信仰。那麼大學生怎樣做才能夠為自己的信仰奠下基礎?錢教授的其中一個建議是「自由地讀書、自由地思考」。
「自由地讀書」絕對不是指「喜歡就讀、不喜歡就不讀」,而是要廣泛閱讀,還要精讀古今中外的基本經典,以認識人類的文明。錢教授認為,廣泛閱讀後, 「必然發現和你『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大師」,應該集中精神鑽研。事實上,國內外很多學者的研究十分專精,例如研究中國文學,有專注於紅學的,有專注於李清照的;研究西方思想,有專注於尼采的,有專注於弗洛依德的。錢教授本身就是魯迅專家。潛心鑽研一門學問,為的不只多寫幾篇學術論文,而是為了建立治學和做人的基礎。
「自由地思考」也不是指「自己喜歡怎樣想就怎樣想」,而是「不要先入之見」、「對一切都要提出『為什麼?』『對不對?』」固然,讀書思考以外,還須實踐,錢教授也鼓勵學生多服務社會。
至於辦學者應該以培養什麼人才為目標?錢教授引述蔡元培先生的說法:大學可分成兩類, 「一類培養『實用型』人才,另一類的培養『研究型』人才的」。實用型人才,就是辦事效率高的「工具性」人才;研究型人才,或為社會提供新的價值和理想,或在學術上為某個學科開拓新領域和方向,是有開創性思維的人才。固然,上述兩種人才都是社會所需的。不過,錢教授認為,北大作為國家的最高學府,不應滿足於訓練出實用型人才,而應該培養能「引領思想、文化、學術潮流」的創新型精英。
錢教授用「腳踏大地,仰望星空」來形容他心目中的精英。精英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要有強烈人文關懷,對社會有高度責任感,關心基層,肯做小事、實事。現在令錢教授最擔憂的是,北大愈來愈向職業教育傾斜,教出來的學生變成「高智商的利己主義者」,亦即「偽精英」。正如錢教授所言,這是一個價值混亂的時代,不只北大,各地大學同樣面對這個問題。大學應追求培育怎樣的人?大學生應努力成為怎樣的人?值得大家深思。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