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09 月 22 日
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遍及多個中東及北非國家,就連獨裁長達40 多年的利比亞「狂人」卡達菲也在2011 年被推翻。但是,究竟經歷變天革命的國家又是否能一如革命者預料,着手建設民主、健康的新國度呢? 早前,我在美國《商業周刊》讀到一篇有關後卡達菲時代利比亞的文章。相信,由於內容極敏感和震撼,又觸及多個巨型跨國投資公司和著名政客,故周刊決定不報道編者姓名。
文章講述一名利比亞裔的倫敦銀行家Farkash 對其故鄉前景的態度轉變,他漸感國家在後卡達菲時代的混亂程度比從前不相伯仲。「狂人」倒台前,利國每日能生產一百多萬桶石油。國家不止坐擁1000 億外匯儲備,也透過其主權基金在歐、非兩大陸持有總值約1200 億美元的資產。Farkash 最初誤以為,「錢多得無處可放」的祖國必定商機處處,600萬市民對各樣消費品需求應極大。
所以, Farkash 一聽見狂人倒台,便萌生回國投資的念頭。可是,他回到利比亞後不久,便發覺現實和前景都未如他預期般美好,他更一度想過放棄生意,打道返英。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繼承政權後,宣布向每戶市民派發2400 美元,以換取人心。Farkash 認為,這項政策除了消耗國庫外,根本沒有對利比亞的經濟帶來正面影響,巨款未能用得其所。後來,派錢派得更離譜,曾參與推翻卡達菲的武裝分子,紛向委員會報稱自己革命有功,要「分豬肉」。軍閥們為爭地盤和「賠償」, 在各地區發生衝突。他們得到政府資金後又大量增購武器, 原來零星的衝突愈演愈烈。大多武裝分子未曾受正規軍事訓練,戰鬥時經常誤中副車,破壞了首都的黎波里機場等公共設施,街頭駁火和廝殺的情况非常普遍。
戰火瀰漫全國,利比亞的油產急降至現時每日僅三十萬桶,而當地多個著名政治人物亦因權力鬥爭而相繼被暗殺。武裝派系的鬥爭亦令一度消失的拷刑室相繼恢復運作。在利比亞,革命狂熱的後遺症逐漸浮面。Farkash 看清了混亂的政局帶來暗淡的經濟前景,故土並非期望般「遍地黃金」。
那麽, 數千億屬於利國的「黃金」在卡達菲倒台後藏到哪裏去呢?下文談談卡達菲家族和利國權貴與跨國投資銀行、外國政客及情報機構千絲萬縷的關係。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