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顧客

2014 年 09 月 28 日

近來驛馬星動,八月和女兒歐遊十天後,不到一星期又陪女兒到加州開學,回港兩三天後再率團訪京。這次短時間內到訪歐洲、美國和中國內地,發現三個地方發展日新月異,各有特色。

在美國的幾天,要載女兒四出到大型超市和家具店買日用品和家具,留意到史丹福購物中心和灣區其他大型商場都比較冷清,售貨員看見顧客時加倍熱情招待。

最近一期《財富》雜誌文章Where have all the shoppers gone? 印證了我的觀察。根據文章報道,美國傳統商場和百貨公司業務縮水,全球最大零售商Walmart 也連續七季錄得客量下跌,股價受挫。

傳統零售業萎縮,原因有多個。愈來愈多商店和品牌以提供折扣、開特賣場、接受團購等手法作招徠,商品價格愈鬥愈平,令盈利空間收窄。這個減價的趨勢難以逆轉,因為美國在2008年次按危機後,經濟復蘇緩慢,只有少數較具競爭力的城市或有能源出口的地方復蘇表現較理想。以往美國人過度消費,商場愈開愈大,現在經濟停滯,美國人不得不改變消費習慣,許多商場變得大而無當。

除此之外,傳統零售業還遇到嶄新商業模式的挑戰。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在美國讀書時,已有在網上購物。隨着網上購物的技術平台和營運模式日趨完善,很多美國人更不再到商場購物,就算到商舖,也只是為了試身和看款式。現在經網上購物,十分方便,貨物寄來時更連同一個退貨用的盒子,讓顧客可以免郵費退貨。我的女兒和辦公室內的年輕女職員都愛在英國ASOS等網上時裝店購買服裝, 就連Michael Kors 等時裝品牌也看準了亞洲特別是大中華市場,越洋網購免運費。由此可見,B2C(企業對顧客)的電子商貿業務已成趨勢。

香港的網購業務發展較慢,主要因為出外購物方便,而且本地市場小。本地網上媒體處境相似,《主場新聞》每日平均獨立瀏覽人次達三十萬,已經相當了不起,但我在北京接受《人民網》訪問時,得悉他們的每日瀏覽人次有一至兩億!

因此,香港要發展電子零售,應該放眼跨境業務。例如自由行旅客或水貨客「拖篋掃貨」大可透過跨境電子商貿來處理。香港商戶可為內地消費客提供網上購物服務,並且提供正貨認證。不但零售業能有所作為,資訊科技等行業的中小企也會有不少商機。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