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新路向

2014 年 10 月 07 日

已發展經濟體普遍面對學歷貶值的問題, 大學畢業生比例愈來愈多,卻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連償還學生債務也有困難。不少國家回頭探索職業教育的價值。

長久以來,職業教育做得比較出色的,要數德國。德國的職業教育制度和當地的製造業有密切聯繫,企業參與設計和提供職業教育,在畢業後能夠投身製造業從事收入理想的高技術工作。高技術製造業在德國受到重視,亦令大眾比較認同職業教育。

反之,英、美等國的學生對於職業教育相對抗拒,大部分人希望升上傳統學術課程,或多或少因為多數人希望成為白領,特別在服務業主導的社會,職業教育往往淪為次選。香港的情况也類似,匯賢智庫數年前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學生始終認為修讀學術課程者較有利於繼續升學及求職。

不過,根據《經濟學人》8 23日一期的報道,歐美地區開始重新檢視職業教育。最大的原因是大學教育已經不再是就業的保證。雖說大學教育的宗旨不在於職業培訓,但是如果大學畢業生缺乏就業所需的技能,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經濟學人》文章引述麥肯錫研究指出,27%歐洲僱主因為找不到合適人選而把職位懸空,三分之一僱主投訴社會上缺乏他們需要的技能。與此同時,歐洲15 25 歲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無業。面對嚴重的技能錯配,各地不得不檢討高等教育的方向。

一些美國大學開始提供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着重培訓工作相關技能的教育。這些課程的時間限制比較寬鬆,不像傳統學位課程要求用34年完成或須修讀足夠學分。學生可按照自己的進度,選讀不同的單元,只要達到課程的能力要求,就會獲得相關的能力證明。這類課程主要透過網上進行,以便在職人士修讀。一些辦學團體會和企業合作設計課程,有些甚至不向學生收取學費,而是根據在合作企業完成試用期的學生人數,向企業收費。內容也不限於傳統製造業培訓,很多課程和資訊科技有關。

「顛覆式創新之父」Clayton Christensen 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有別於「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後者只是把傳統學術課堂搬上互聯網,前者更強調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的相關性。

不過,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能否成為高等教育主流,仍然有待觀察。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