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校制度改革(上)

2014 年 11 月 16 日

近二十年來,英國的教育水平不斷下降,保守黨上場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除了恢復傳統課程和考試制度, 還大力擴充「學院」(Academies)制度。

和美國一樣,英國一般政府資助學校由地方當局撥款和管理,表現參差,學校欠缺自主性,缺乏改進動力。美、加等地早就引入「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這些學校獲政府撥款, 但由民間獨立營運,享有較大的自由。英國工黨在2000 年宣布引入「學院」制度,「學院」獲中央政府直接撥款,受教育部監督,行政上毋須受地方政府控制,在教員聘用、課程設計、財政管理方面享有較大的靈活性。

貝理雅政府引入「學院」制度,原意是針對貧困地區內表現較差的學校, 希望透過迫使這些學校轉型,提高其教育質素;2010 年保守黨上台後,更大力擴展這套制度,任何地區、任何質素的學校都可申請轉為「學院」。卡梅倫政府第一任教育大臣Michael Gove 推動下,英格蘭的「學院」數目增至約四千間,是2010 年數目的接近二十倍。

除此之外, Gove 還引入類似「學院」的「自由學校」(FreeSchools),讓家長、教師及其他志願團體開辦學校。

《經濟學人》報道, 一些「學院」表現優秀, 例如位於倫敦的King Solomon Academy,六成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但其GCSE 考生93%取得五科及格,比率遠高於倫敦的平均數字64%。多項研究顯示, 「學院」的公開試及格率高於傳統的政府資助學校。Sutton Trust 報告指,英國五大「連鎖式學院集團」中,貧困學生獲取GCSE 五科及格的比率較「非學院學校」高出15%

目前英國的「學院」和「自由學校」須以非牟利形式營運,有支持教育市場化的人建議應該容許牟利參與,以加強競爭,不過這些倡議者也明白這個建議一時之間難以獲得廣泛接受。《經濟學人》認為折衷方法是鼓勵更多優質大專院校參與辦學。事實上,英國已有一些大學參與開辦「學院」或「自由學校」。伯明翰大學也計劃開辦「學院」,同時為大學的教育系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學院」制度旨在提供更多元化的辦學模式,提升教育質素,似乎略見成效。不過,這套制度也面對一些問題,下篇再談。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