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獅子山精神」?

2014 年 12 月 23 日

佔中給特區政府及幾個商業中心帶來79日的緊張和混亂,結局卻相當反高潮——1215日,警方清除銅鑼灣僅餘的帳蓬,佔中悄然收場。

目前,社會仍在討論,究竟是什麼勢力引發今次前所未見的運動,以及運動對本港的影響。

約兩年前,戴耀廷教授首先提議,動員10,000名追隨者佔領本港核心商業區,脅迫北京給予本港「真普選」。如果戴教授的「公民抗命」行動按計劃進行,理應不牽涉暴力。然而,今年6月,即遠在佔中示威之前,抗議新界東北計劃的示威者已試圖攻佔立法會大樓,觸發暴力衝突。

佔中圍城79日內,更有32輛警車受破壞,大量政府公物被損毀或偷走,近1,000名示威者被捕,數以百計的人受傷。

究竟佔中僅是一場出了一點亂子的公民抗命運動,抑或如政治科學家李世默所言,佔中其實是全球「廣場統治」(maidancracy, Maidan即烏克蘭革命起源地基庫獨立廣場)運動的一部分?後一類運動若走到極端,最終或會導致政府被推翻。

佔中其實已接近這個危險地步。佔中始於學生團體學民思潮號召群眾佔據政府總部,並要求特首梁振英下台。121日,示威者再度嘗試攻入立法會。假如政總或立法會大樓像今年較早時台灣立法院一樣被佔據,又或者假如特首被迫下台,結果就等同推翻政府。

這場79日的危機中,有一些時候,上述情境看似幾乎要發生,亦有一些日子,整個城市仿佛陷入無政府狀態:警方疲於奔命,似乎陣腳大亂,並一度後退,解放軍出動的謠言甚囂塵上。

無論如何,佔中是一場具香港特色的群眾運動。儘管示威者偶爾與警方發生暴力衝突,但未有搶掠或縱火。同樣,警方為驅散人群而使用的武力,亦僅限於催淚氣體及警棍。最終,香港都能倖免於世界其他地方大型示威所遇到的嚴重流血衝突。

有一點特別值得留意,儘管有人要求「命運自主」,又有「香港本土主義」團體參與佔中,學生領袖亦不時以推翻或顛覆體制作號召,但示威者未有襲擊內地遊客或挑釁中環的解放軍部隊。

廣東道一度也被人佔據,但示威者很快撤離這個擠滿內地遊客的高端購物區。此事若發生在世界其他地方,可能已有人打破櫥窗,搶掠名貴商品。

雖然佔中的規模及持續時間前所未有,但解放軍不曾介入,這表示由始至終,當局都將佔中當作公眾秩序事件處理。就這樣,當局靠警方維持法紀,並最終清除佔領區。

法庭向中信大廈佔領者頒布禁制令後,佔中形勢逆轉。身穿制服的執達吏亦首次擔任清場行動的先鋒,象徵著我們高度重視的法治。

如果要論斷甚麼是促使佔中和平結束的決定性因素,答案應該就是港人理性務實的本性。一小撮人漠視他人自由權利、肆意踐踏法律,癱瘓香港,不論有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始終會受港人理性務實文化的制約。

佔中暫時告一段落,但社會依舊撕裂,壁壘分明。

這次運動喚起了兩邊陣營的「政治覺醒」。「黃絲帶」支持者已開始催谷選民登記,為民主派下次選舉作準備;「藍絲帶」支持者(包括很多本來不關心政治的市民)亦開始自發組織起來,為他們所認識的「獅子山精神」發聲。

究竟甚麼特質能夠定義香港?何謂「獅子山精神」?我們的核心價值是否不顧一切追求所謂「真普選」,以至將其他香港賴以繁榮的重要價值拋諸腦後?抑或說,核心價值其實是愛護法律、秩序、穩定與繁榮,以及重視家庭團結,求同存異?

愛國,對很多殖民時代長大的人來說不易接受,而新一代不曾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傳統,亦未能體諒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就更覺困難。本港的管治者要拉近社會上政治、文化及意識形態的分歧,仍要克服不少挑戰。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