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哲神交,不亦說乎?

2015 年 01 月 17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最近閱畢卓克索大學英文系教授Paula Cohen 於《亞洲華盛頓日報》刊登的A Year of Daily Doses From the Harvard Classics 一文,深有感悟。

Cohen 教授自言家中長年封塵一套號稱集古代各學術領域大成,合共五十冊的《哈佛經典》(Harvard Classics)。直到2013 年底,她無意中閱讀載於《哈佛經典》前的〈閱讀指南〉,發現「集古代各學術領域大成」一語着實所言非虛:古羅馬雄辯家西塞羅的演辭;英國—愛爾蘭作家強納森.史威夫特的〈談話的要訣〉;羅馬帝國「哲人王」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蘇格蘭哲學家休謨、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和英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的文章;維多利亞時代詩人伊莉莎白.勃朗寧及克里絲蒂娜.羅塞蒂的詩作;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的磁學論文;生物學家達爾文就《進化論》所著的文章……盡皆囊括在《經典》之內。誠如《哈佛經典》的肇基者,哈佛大學第21 任校長Charles W. Eliot 所言: 「一個五呎高的書櫃已足以放置足夠的書本,供任何願意埋首閱讀的人一個完整的通識教育——即使他每天只能擠出15分鐘的閱讀時間。」

這使我想起史丹福大學為大一生設立的「有組織通識教育(Structured Liberal Education, SLE)」。SLE 的宗旨是「鼓勵學生活出一個具創見,著重明辨思維及闡述能力的人生(encourages students to live a life of ideas in an atmosphere that emphasiz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rpretation)」。

查2015 年冬季季度的SLE 課程綱要,為時十周的課程將探討「神秘主義」、「伊斯蘭文化」、「但丁文學」、「文藝復興」、「唐吉訶德」、「現代哲學」、「啟蒙時代」、「浪漫主義」、「現代文學」等範疇,確保學生於暢抒己見時,乃立足於豐沃的知識之上,而非騰雲駕霧,不着邊際。當然,我認為如果可以再加上諸如《論語》、《文心雕龍》、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等東方文學及哲學的內容的話,效果將會更佳。

教育局長近日接受訪問時質疑「詳古略今」的教學方法的成效,暗示古代歷史和篇章不但過於艱深,而且與現代生活割裂。然而,當以邊讀邊評新聞剪報的方法修讀的「港版通識教育」,與以邊讀邊評經時間洗煉、名家挑啄、涵蓋百家之大成的經典的方法修讀的通識教育兩相比較時,孰優孰劣,對於極為緊張子女學業的港爸港媽而言,想必不言而喻矣。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