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識眼高手低 需要改革

2015 年 02 月 02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政府進行新高中學制中期檢討,諮詢將於本月28日完結。我在月前約見教育局和有關官員,作初步交流,討論新高中學制的課程架構及多個學科的課程設計問題,當然也談到有關通識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方法。

我從會面中得到的印象是局長對這些議題沒有甚麼強烈意見,但當年有份力推新高中課程的官員似乎不願意考慮較大的課程改變,例如把通識轉為選修。

教改用意雖好 落實問題多

近月來,我和多個家長群組、教師組織及教育團體(包括教評會、教聯會、香港輔導教師協會等)見面。對於通識科的安排,大家意見紛紜,這亦是意料中事。不過,大家都同意新高中通識在推行上確實遇到一些問題,不論該科應否改為選修,也需要正視。

教育改革用意良好,嘗試回應舊學制的問題。傳統學制在會考階段文理分流,一來過早限制了學生的出路,二來令學生知識面偏向狹窄。以我自己為例,由於一早選修文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無疑較為貧乏。再者,舊學制下,學生要讀的科目較多,課業負擔重,特別是隨着教育普及化,不少學生感到吃不消。

通識科難逃考試主導困局

相比舊制會考,新高中學制除了減少考試科目,還引進了通識必修科,旨在培養學生「運用跨學科概念和知識,從多角度分現實問題的能力」,「以確保學生獲得全面的學習經歷,真正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教育統籌委員會,2003,《高中學制檢討報告》),「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及其他技能」(《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通識科強調「跨學科」和「探究式學習」。為了鼓勵學生自行搜索資料,不依賴課本,當局並不接納該科課本送審。然而,通識教科書仍然大行其道。這些課本水平參差。港大教育學院Liz Jackson博士就指出,許多教科書對於種族、宗教的討論以偏概全,加深了對少數族群的刻板定型。

我在2006年和通識教育課程發展委員會前主席陳岡博士見面,他指出這科的好處是難以捉題,有助遏止補習風氣。事實上,「求學不是求分數」的理想難以實現,通識的教與學始終受到考評方式的影響。不僅通識補習班成行成市,而且有通識教師指出,正規學校也難免於「考評主導」。

試題偏重政治 教師容易偏教

通識科有六大單元。不少教師坦言,課程範圍廣闊,他們自己也不一定充分掌握所有議題,特別是關於中國發展和全球化的題目,所涉的歷史和理論背景相當複雜,備課困難。在「考評主導」的文化下,教師惟有專注於較大機會在公開試出現的內容。

多位通識教師向我指出,過去幾年,公開試試卷設計偏重香港政治題,其他主題所佔比重相對較輕,因此教師亦會偏教(陳岡博士去年9月在報章撰文,也提到這一點)。如此一來,就違背了擴闊視野的目標。

同時,公開試側重時事討論,教師為應付學生的考試需要和追趕教學進度,多靠剪報討論作為主要教學模式。囿於課時、學生水平種種現實限制,課堂上討論「公民抗命」時,不會叫學生讀梭羅的《公民不服從》,討論經濟全球化,也不會要求學生讀《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或《世界是平的》等書。缺乏深度學習,容易流於空談。

一些海外學者也指出,跨學科課程執行時往往未能達到預期目標,沒有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停留於常識討論的層面。此外,有家長投訴,通識科的海外認受性低。中產紛紛送子女讀國際學校或IB課程,此外,用行動投下不信任票。

不論通識會否改為選修,都需要改革。不少教師建議,課程指引應更具體說明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概念及知識,考評也要配合課程。和教育官員會面時,他們同意要打好通識科的「樁柱」,優化課程。固然,新高中的問題不只限於通識一科,容後再談。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