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富民窮?

2015 年 03 月 03 日

可憐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他一定是世上其中一個最「倒楣」的財政官員。自他2007年上任以來,即使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本港經濟面對最嚴峻的狀況,政府依然年年錄得財政盈餘。

每一年,曾司長都犯同一個令人尷尬的錯誤——低估盈餘,然後要想方設法用掉這筆往往大得令人尷尬的鉅款,還被一些貪心的政客批評花得太少,吃力不討好。今年,司長最新預計盈餘高達638億,比去年估算的91億多出接近6倍。曾俊華知道庫房大水浸,為了減低加碼「派糖」的壓力,沒有像往常一樣就預算案徵詢各政黨。不過,今次曾俊華這次向社會各界「派錢」的疏爽程度還是遠超他的往績。

為支援去年受佔中影響的行業,曾俊華向數以千計的旅行社、酒店、賓館、食肆、小販和商用車輛提供豁免收費的安排。他又大幅寬減薪俸稅和利得稅,豁免差餉,並向綜援和長者生活津貼受助人發放「三糧」。支援中小企的計劃將延長或擴展。曾俊華亦大幅提升子女基本及額外免稅額,惠及中產。

此外,曾司長回應了商務和金融服務業界長久以來的訴求,包括:擴展購買知識產權的資本開支扣稅安排;為私募基金提供稅務豁免;以及向在本港成立企業財資中心的跨國和內地企業提供稅務寬減。這些姍姍來遲的稅務寬免措施受到業界歡迎。

然而,儘管政府財政表現亮麗,同期本港經濟表現其實並不理想,對比過去10年平均3.9%的增幅,2014年增長僅得2.3%。經濟學家估算,自2011年第二季度開始,本地消費需求(主要受內地旅客帶動)已超出外圍需求,成為主要的經濟增長動力。去年,本地消費額由本地家庭及政府開支支撐,但企業投資減少導致固定資本形成輕微下跌。曾司長預期2015年經濟增長率介乎1-3%,正正揭示他對經濟能否穩健增長欠缺信心。

曾俊華欠缺信心並不足為奇。立法會秘書處一份簡單的研究簡報顯示,本港傳統四大支柱產業─—旅遊業、專業及生產服務、金融業和貿易及物流業─—正在失去競爭力或戰略定位。旅遊業自2002年起增長最快,但佔本地生產總值增長份額最少,而且發展速度將會放慢。另外,由於香港傳統中介角色逐漸消失,貿易及物流業正面臨內地同行挑戰。專業及生產服務業仍具備優勢。至於金融業,當局仍需努力推進本港債券和外匯市場發展。

金融海嘯爆發後,前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9年力推「六大優勢產業」。今次曾俊華的預算案對此隻字不提。政府迄今只有零碎的推動新「優勢」產業措施,現在似乎連這種嘗試也要放棄,走回頭路,在創意產業的名目下,著眼於支持時裝及電影這些傳統強項。

曾司長的預算案不但缺乏新意,而且繼續為香港的昔日光輝沾沾自喜,無視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地位已岌岌可危。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論調反映出政府態度自滿,拒絕承認他們未能成功將香港轉型為高增值的知識型經濟。本港過分倚重內地旅客來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低技術職位,導致內地遊客與本地居民頻生磨擦,而所引起的強烈政治反噬,政府至今仍無法解決。

社會就支援具前景的新舊產業談論多時,可是本港貧富懸殊依舊,大批離校青年和畢業生缺乏向上流動機會,這些問題將繼續為社會動盪提供火藥。

曾司長嘗試安撫年輕一代,肯定他們對「心中富有」的追求。相比一眾前任,他在充實庫房、守住政府積蓄方面表現出色,但不論是他提及的年輕人,還是現實世界中較年長的人,大多難以體會他這份成就感。政府固然可以為其龐大財富感到高興,但政府在「派糖」以外,未能為市民創富,社會大眾難從實質的經濟成果中得到喜悅。

來源:南華早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