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學制無助打破文理分流

2015 年 03 月 06 日

一直以來,新高中學制標榜能打破文理分流,但觀乎實踐情况,這個美麗願景仍然流於口號。

教育統籌委員會在2000 年《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中強調,改革重點包括「取消嚴格的文理分流,讓學生按興趣和能力修讀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課程」。

事實上,新高中學制容許學生報讀選修科目的空間大不如前。回顧最後幾屆會考,逾七成日校考生報讀七至八科,即中、英、數以外仍有四至五個選修科,一些理科生會兼讀一個文科或商科的科目,反之文、商學生亦然。新學制下,學生要兼顧通識必修科,每年近七成人只報讀兩個選修科目。教育局2013/14 年度《高中科目資料調查》指,57.3%學生修讀兩個或以上學習領域的科目,繼而印證新學制「打破文、理、商分流的格局」。

從另一角度看,即多達42.7%學生只修讀一個學習領域的科目。

結果,不少學生「棄車保帥」,針對大學收生要求選科,即使對其他領域科目感興趣,亦不敢貿然報考。在重理商而輕文史的社會風氣下,大批學生一窩蜂湧到理商科目,人文學科報讀人數銳減。對比2010 年會考和2012 年文憑試數據,歷史科報考人數佔整體考生比例大跌四成二,中史、中國文學更急瀉近五成。

學生偏好理科組合和商科組合。

上述教育局文件列出最多學生修讀的首100 個科目組合,最受學生歡迎的四個組合分別為: 「企會財、經濟」, 「生物、化學」, 「化學、物理」及「生物、化學、物理」。就算是跨領域選科,也傾向選擇理商或文商組合。兼修文理科目的學生寥寥可數, 「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不知從何說起。

當局聲稱,通識科也可發揮貫通文理的作用,但該科考試側重寫作技巧,性質與文科科目較相近。再者,通識科課程能否有效運用其他科目的知識,也是一個疑問。教育局指望通識科以一當百,不切實際。

因此,匯賢智庫建議以「中、英、數+ 3 大必修範疇」取代現有制度,要求同學在中、英、數必修科以外,須於「人文及文化」、「科學及科技」及「社會及商業」三大範疇內各選讀至少一科,這樣才能真正實踐跨學科學習。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