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兩地關係

2015 年 03 月 24 日

繼上次邀請呂大樂教授為匯賢智庫學苑演講後,上周六我們有幸請來葉健民教授和我們探討香港與內地關係。

葉教授分析近年一些港人對內地產生排拒情緒的原因:一方面,有些問題是被誇大了。例如有輿論指內地生搶佔本地大學學額,其實他們佔本科生的比例很低,研究院的內地生比率較高,但原因並非內地生「搶」了本地生的學位,而是因為本地大學傾向聘用在海外取得博士學歷的人士,所以有志從事學術研究的本地生往往捨近求遠,選擇到海外進修。

另一方面,不少港人確實沒有直接感受到兩地融合帶來的好處。葉教授認為,現在的政策有缺口,以致雙向互利不明顯。我們應該探討如何透過政策令更多人有機會受惠。例如若要鼓勵人北上就業或創業,能否推出相應的支援或鼓勵措施?

融合問題並非香港所獨有。正如葉教授指出,全球化過程中,許多地方出現類似問題。英國也面對大量非本地人湧入,有的留學,有的從事低收入服務職位,對於本土社會亦造成一定衝擊。然而,中港融合問題更加複雜。在民主化問題上,港人與中央的觀點有分歧。再者,基於歷史因素,港人對於特區政府與中央之間的互動方式仍感到難以適應。

葉教授認為,在許多港人的印象中,殖民地年代倫敦對香港事務的參與不明顯;現在中央十分着緊確保香港在回歸後維持繁榮穩定,作風相對「有為」,令港人不習慣。 

我還記得,小時候雅麗珊郡主訪港,學校安排我們夾道揮旗歡迎;回歸前在保安科工作,也天天與倫敦交換電報,甚至要到倫敦與當地官員面談。不過,那時候資訊來往不如現在便捷、透明,而且倫敦只求低成本維持殖民地,對於香港的長遠發展採取「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態度,這些或許是普羅市民不太為意倫敦介入的原因。

另外,葉教授認為,過去港督就某些問題和倫敦交涉時,表現出一定的自主性,一來是由於地理上距離遠,二來是因為港督多來自英國殖民地部或外交官體系,易與倫敦建立互信。特區的行政長官如何在獲取中央信任及有效與內地溝通之餘,同時在港人心目中樹立一個能夠維護香港利益的形象,則還有待探索。

融合問題不易解決。可惜,在目前政治對立的局面中,議會經常陷於口舌之爭,缺乏認真的政策討論。我和葉教授對此同樣嘆息。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