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訪港旅業的事實與偏見

2015 年 03 月 30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南華早報 

近期,上水、沙田及屯門先後發生「反水貨」示威。事件再次令人關注香港在區域融合中所面對的各方面問題。

有人擔心,水貨活動正在「掠奪」港人資源。這些憂慮在社會發酵,以致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方剛在上周三立法會大會提出就內地訪港旅遊業進行動議辯論。各方對此意見紛紜,修正案數目多達11個。

目前一些社會和經濟亂象看似因大批內地旅客(尤其是持「一簽多行」的深圳居民)訪港而引起,於是一眾議員提出五花八門的建議措施,包括:開徵陸路離境稅或內地旅客入境稅,限制深圳一簽多行的訪港次數或者索性廢除一簽多行,以及在元朗興建新的大型購物中心,滿足水貨客的需求。

然而,沒有一項措施經得起推敲。必須指出,水貨貿易絕非香港獨有。在任何邊境地區,只要所需貨品出現價格差異,水貨貿易就會應運而生。即使對深圳居民的一簽多行設限,只要走水貨有利可圖,本港人一樣會填補空缺。

保安局局長黎棟國指出,估計有五成水貨客是本地人。在內地購物者和水貨客蜂擁至邊境地區之前,一些失業或開工不足的上水或沙頭角居民早已在進行水貨活動。

再者,深圳居民要自由便捷地訪港,一簽多行已不再是唯一途徑。近年,內地當局為回應民眾訴求,發出越來越多的L簽注(luyou,即旅遊簽注)給個人旅客。若停止一簽多行,使用L簽注的旅客將會急增。

深圳居民訪港原因林林總總,包括:探訪在港出生的子女,求診,與會計師或商業夥伴會面,參與SAT考試,或者觀看內地禁播的電影。很明顯,任何一刀切的禁令對深圳當局都是不能接受的。

早在十多年前,亞洲金融危機來襲,香港經歷其中一次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當時,政府曾對開徵陸路離境稅的可行性進行深入研究。結果發現收集稅款的操作困難,加上每日均有大批港人(包括學童)因各種原因經陸路出入境,政府最終打消這個念頭。

至於向內地旅客徵收「入境」稅,如此不友善的舉措在香港前所未有,而且有違我們一向歡迎旅客訪港的旅遊政策。再者,針對內地旅客的「入境」稅根本就是歧視。一旦本港向內地居民徵收「入境」稅,深圳當局有可能推出同樣措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邊境興建大型的臨時購物城,聽來是可取的權宜之計,有助疏導內地旅客到較少人的地區。但如果政府支持這樣的設施,則會引發幾個重要的政策及操作問題。首要問題是:從經濟或社會政策角度來看,我們是否希望鼓勵水貨活動?兩地的入境及海關部門受命嚴打水貨活動,但有了新購物城,水貨客會不變本加厲嗎?

水貨買賣是一項低增值的經濟活動,不應被依賴作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歸根究柢,水貨活動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體現。長遠而言,市場力量很可能侵蝕本港在這方面的競爭優勢。事實上,如果內地當局決定調低或取消最受歡迎貨品的關稅,又或者民眾對內地所售貨品的安全有所改觀,這種優勢可能會突然消失。

與其在邊境興建過渡性質的水貨購物城,港府不如以更聰明、更創新的方式應對水貨問題:跟廣東省當局合作,建設好跨境電子商貿。由於香港市場細小,電子購物在本港不算盛行,消費者寧願到門市購物。但廣東省當局在一些地區推出財稅優惠,為本港創業家帶來了開拓內地市場的新機遇。這些電子商務包括設立電子結算、清關和認證系統,以及品質保證和物流運輸系統。

如果香港商界能在這些跨境電子商貿安排下成功開拓廣東市場,到時候又有甚麼能阻止他們遠銷至寧夏等西北偏遠地區呢?

來源:南華早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