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04 月 02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上一回提到國內的手機產業迅速發展,不少初創企業都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成功不是必然的,不少企業家也是經歷了幾次失敗和不斷努力及創新才有今天的成就。
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便開始創業,可惜最後公司還是被大公司淘汰了。後來,他在金山軟件公司工作了16 年,現仍是金山軟件的董事長。在2010 年底,雷軍對手機操作和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找來許多科技達人創辦了小米科技。在2011年,小米發布了第一代小米手機Mi1,售價1999 人民幣。與蘋果手機相比,小米手機對內地的普羅大眾來說更加經濟實惠。而且,他們只提供網購,租金成本也免了。
更不可思議的是,比起蘋果和三星,他們的市場宣傳費也大量減少,知道為什麼嗎?國內媒體喜歡叫小米為「中國的蘋果」。我曾聽過有關小米手機名字的故事,因要與蘋果帝國抗衡,所以才起名為「小米」;正所謂「小米加步槍,勝過飛機坦克和大炮」。也許小米手機就是一直抱着這種無畏無懼的精神,在手機市場短短幾年便扶搖直上,狠狠地「咬了」蘋果(公司)一口。雖然他們在售價和質量方面相差如此遠,可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們每次發佈會後都有同樣驚人的銷售量。或許很多人會批評小米的成就是建立於「盜竊」,但在手機科技成熟的行業裡,技術很容易被複製。誰能百分之百說自己的產品從來沒有「參考」過別人的創意呢?
國內手機科技行業競爭日益劇烈,但因太多競爭都來源於吸引首次買家,而不是留住現有的顧客。
在這種競爭環境下,要快速生產技術含量低又輕易地被複製的手機,極少商家有空閒發展技術專利。然而,中國內地的市場大、勞工充足,還不停吸納海外科技人才,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科技市場必定能獨當一面,發展屬於自己的科技專利。美國和韓國的科技巨頭們或許正擔心着哪天冒出個「新小米」把他們踢出局。
眼看着愈來愈多內地企業這麼成功,香港該如何急起直追呢?如果研究生物科技,香港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時間去發展新藥;如想成為數據中心樞紐,又缺乏充足的勞工及土地資源。我認為香港是時候認真思考應該如何和內地及其他國家合作,在數碼革命後的全球生產鏈中找到新定位。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