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捧「一帶一路」 港機不可失

2015 年 04 月 13 日

亞投行的籌建工作成為了國際輿論焦點。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在2013年秋就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構想。有研究指整個戰略需要用35年來達成。去年國家起步落實這個構想,亞投行正是國家為推動「一帶一路」策略而倡議成立。

觀乎各國對亞投行的熱烈反應,「一帶一路」正循序走向目標。香港也應在這個宏大布局中找出自己的定位。

發展潛力巨大 港急謀定位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由中國出發,貫通中亞、中東、東南歐,直到西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連接東南亞、南亞,直到北非及海灣地區。「一帶一路」經濟走廊連同中國在內有64個國家,44.6億人口,21.9萬億美元生產總值。沿綫多國為新興經濟體,發展潛力無可限量。

基建將會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一環。「一帶一路」沿綫的發展中國家面對交通、電力等基建不足的問題,中國正好可以輸出內地基建行業的產能,與這些國家合作構建跨境運輸網絡(特別是高鐵系統)、油氣管道、通訊及電力建設。這些項目涉及巨額融資,中國企業已經躍躍欲試,參與投資「一帶一路」國家的各類項目。

中國在未來10年對外直接投資將超過1萬億美元,當中有很大部分是投資於基建項目。

在官方層面,中國牽頭成立的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更會成為「一帶一路」基建的重要投融資平台。亞投行籌建初期雖受到美國阻撓,但無礙連同英國、澳洲、法國等美國盟友在內的多個國家踴躍參與。

全球紛紛攀上「一帶一路」的快車,香港又怎應放棄這個機會,一方面配合國家策略,一方面為香港開拓新的發展出路?

海上絲路聯繫深 港作東盟橋樑

去年9月,新民黨訪京,已和國家發改委探討香港在「一帶一路」可發揮的角色。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人文優勢和產業優勢。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港口包括廣州、泉州和寧波等,當時香港角色未如各始發港顯著,但已是廣州的外港。至今,香港不但地理上輻射海上絲綢之路各始發港和沿綫國家,而且與這些地區有緊密的商貿和人文交流。

海上絲綢之路沿綫包括多個東盟成員國,許多港人已經在這些國家進行各項投資。以緬甸為例,香港是該國主要直接投資來源地之一;據緬甸投資暨公司管理局數字,今年2月,香港佔該國外商直接投資的13.16%,總額達71.2億美元。

香港與東盟各國的華僑有深厚聯繫,有多個與當地華僑聯繫的民間機構,不少東盟國家大家族的成員也在港。因此,香港可在國家與東盟之間發揮重要的橋樑角色。

香港在金融、商貿、投資管理、專業服務等方面擁有明顯優勢。在「一帶一路」的基建發展過程中,特區政府可以參與亞投行,香港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也可以參與融資、投資、建設和管理,甚至吸引一些較成熟的項目來港上市,爭取成為東盟的海外融資中心。

港參與範圍 不限於金融業

同時,香港金融和專業服務業界憑着與國際接軌的優勢,可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為中資企業在絲路沿綫的基建投資提供各種協助,例如發債融資、項目管理、法律及財務諮詢等。此外,預計大量「一帶一路」基建項目會以人民幣融資,香港作為全球最活躍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必須強調,香港在「一帶一路」的參與不限於金融業。中國希望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達到「五通」-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香港應利用我們的資訊自由和多元文化,協助推動國家與海上絲路各國之間民心相通。我們有必要吸引更多的東盟人才,來港發展,同時亦需要培養更多本地年輕人成為具國際視野的人才,放眼這一大片發展空間,方不負國際城市之名。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