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港英時代

2015 年 04 月 14 日

復活節前,匯賢智庫學苑邀請了李彭廣博士詳細講解港英政府的管治模式。正如李博士所言,許多有關港英政府管治的討論都忽略了英國殖民地部和後來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

李博士研究了大量英國解密檔案,指出當時英國政府在管治香港方面發揮了三大作用——組織管治團隊、提供政策支援、進行政治動員。殖民地時代民主程度相對低,政治動員主要限於聯絡華人領袖。就前兩種作用而言,倫敦的參與比一般人想像中多。

先說管治團隊的組織。英國政府建立了一個海外公務員隊伍,於英國本土招聘和培訓,再調配到各殖民地。

這個團隊包括了政務官和各式專業職系官員。港英政府的核心管治團隊就是由倫敦派來的英人政務官組成,這些政務官雖然是公務員,但在香港擔當政治決策的角色。儘管港英政府後來逐漸增聘華人政務官,但本地政務官主要負責執行,並沒有什麼機會參與重大決策。

1950 年代中期,英國海外公務員隊伍共有18,000 人,其中2360 名是政務官,而派駐到香港的政務官有50 多個。很多高官在派駐香港前,已經在其他殖民地身經百戰。換言之,港英政府管治團隊背後,有龐大的海外公務員隊伍充當人才庫。

政策支援方面,倫敦投入了龐大的人力物力進行殖民地研究。殖民地部的研究部門有人專責香港問題,還有專研各種課題的專家。大學和智庫也進行大量殖民地研究,例如著名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可說是為支援殖民地管治而成立的。李博士又提到,麥理浩來港擔任總督前,花了十個月時間撰寫治港大綱,其間也徵詢了許多英國專家的意見。固然,英國提供的建議不是每次都適用於香港。1980 年代中,政府打算引入電子道路收費,結果遭到社會強烈反對,弄得焦頭爛額。不過,總體而言,英國有完整的政策研究供應鏈,為港英政府提供了不少政策建議。

80 年代後期,華人官員才有機會升至屬於管治核心的職位。很多人以為,回歸只是把總督換成特首,管治團隊依舊,殊不知人才庫和政策支援出現了真空。李博士說,反觀新加坡,李光耀知道新加坡脫殖後欠缺政治決策人才,所以致力提拔有潛質的政務官成為政治領袖。特區還要設法在人才培訓和政策研究等方面急起直追。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