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產品遇上親子關係

2015 年 04 月 23 日

作者︰梁偉峯先生 | 來源︰明報

智能產品的出現確實令不少人如痴如醉,當中不乏家長和子女,近日有一項調查發現,72%受訪家長曾經和子女因打機、睇電視、用電話等智能電子產品起衝突,15%家長指子女最常用電子產品「打機」,12%受訪子女指最常用通訊程式及瀏覽短片。此外不少時下年輕父母,遇上幼兒扭計,多會拿出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給孩子把玩,正在哭鬧的寶寶即安靜下來。將幼嬰的注意力轉移到電子產品,無疑可解「燃眉之急」,但最新研究證實,電子產品對幼兒日後的發展,例如專注力、語言,甚至情緒控制均有負面影響。筆者對於這項調查結果不足為奇,事關經常見到家長為了討子女歡心而購買智能產品,故此造成今天的局面,父母的責任最大。

要避免利用電子產品安撫小朋友,專家強調家長最重要是多注重親子互動,多與孩子溝通,並要清楚知道小孩的天性,不要過分要求他們「坐定定」。以下是一些較為有效的處理方式:

- 避免接觸:不要給孩子嘗「第一口」的電子產品,他們沒有接觸過,就不會主動要求。

- 成人少玩:應避免在孩子面前經常使用電子產品,以減少產品對他們的吸引力

- 別過分要求:要明白孩子的天性,兩歲幼兒是很難在一頓兩小時的用餐時間中完全坐定的,不要為使他們安靜而給其把玩電子產品。

- 帶備其他玩具:帶幼童外出,可多帶備不同種類的玩具,例如故事書、玩具車、貼紙簿等,代替以電子產品吸引他們的注意。謹記以前電子產品未普及時,孩子也是玩實體玩具的,有很多玩具可以代替電子產品。

- 直接溝通:多與小朋友玩耍,藉溝通、傾談,正面提升他們的專注力。

除此以外,不少家長在子女就讀小學時已經奉上新款昂貴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部份原因是子女受到朋輩壓力,眼見其他同學擁有最新手機,自然也羨慕不已,未能擁有自然會千方百計向父母索求,威迫利誘方式樣樣都試,筆者認為整個問題出於價值觀,若不在年青時加以糾正,很容易成為未來犯罪的動機。

曽有報導指出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生前走在時代尖端,iPad面世後改變了人們的上網習慣,但《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比爾頓(Nick Bilton)透露這位IT巨人竟然不讓自己的孩子用iPad,限制他們在家使用科技產品,還有《喬布斯傳》作者艾薩克森告訴他說,喬布斯堅持每晚在廚房長桌吃晚餐,和孩子討論書籍、歷史與各種話題,「沒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孩子們也沒有對那些設備上癮。」此外 Twitter 創辦人威廉斯(Evan Williams)的兩個年幼兒子只有數百計隨時可拿來讀的印刷書籍, 沒有iPad。許多科網界家長等到孩子14 歲才讓他們擁有手機,唯僅限打電話、收發短訊, 滿16 歲始用手機上網。

由此可見,要改變親子關係並非單靠科技,作為父母若不以身作則,經常成為低頭族,沉迷於智能產品,何來說服子女跟隨?

本篇文章亦刊登於星島進修生活專欄 : 職場升呢 (April 2015)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