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05 月 18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英國經歷19 世紀末的選民資產要求放寬及1911 年下議院改革後,產生大批工人階級選民,在1900 年成立的工黨正正就是以這批選民作基礎而崛起的。及後逐步開放女性投票權至平權,亦為工黨日後快速成長的動力。
1924 年,工黨成功組成該黨第一個少數派政府,可是只支撐了幾個月便倒台。工黨在1929 年捲土重來,卻遇上了「大蕭條」,經濟受創,為保守黨帶來1931 年壓倒性的勝利。保守黨一直維持其執政黨的地位,代表人物包括二次大戰的名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邱吉爾在二戰帶領英國走向勝利,然而在戰後數月所舉行的大選中,邱吉爾卻遭工黨以大比數擊敗。
工黨與保守黨不論在政策層面或主要服務的社會階層上都存有明顯的分歧。工黨崇尚大政府主義及徵收重稅,1945 年上任的工黨首相艾德禮(Clement Attlee)將多間企業國有化,亦於任內成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 , 簡稱NHS),為人民提供醫療保障。保守黨的政策取向剛好相反,主張小政府、大市場、低稅率。工黨固然在工人階級中較受歡迎,保守黨則被視為向商界及富裕階級傾斜。
在1945 年至1970 年間,執政黨只是工黨與保守黨之爭,兩黨在大選期間合共獲得88% 至98% 的選票,選民投票取向多取決於政黨路線,形成兩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踏入1970 年代,兩黨政治開始面臨挑戰。當年的兩伊戰爭觸發能源危機,油價高企造成了高通脹、低增長的經濟環境。筆者當年於蘇格蘭求學,剛遇上罷工潮,曾經歷一天27 宗罷工,電力供應、廢物處理系統等幾乎停頓。連串的罷工令由希思(Edward Heath)帶領的保守黨在1974 年大選敗予由威爾遜(Harold Wilson)帶領的工黨,可惜工黨在其後執政的五年都未能挽救經濟。
兩大黨在七十年代無力挽救經濟的頹勢,令英國政界醒覺他們急需一些新思維。正正在這種大環境下,保守黨中外號「鐵娘子」的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於1979 年當選英國第一任女首相。戴卓爾的平民化經歷與其他出身顯貴的政客不同,她出生於基層家庭,靠着自身的努力,考入牛津大學修讀化學,後來在保守黨內一步一步爬上黨魁的位置。
來源: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