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造得更好」(二)

2015 年 06 月 10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上回引述《經濟學人》文章提到中國製造業的兩大優勢,一是其累積了幾十年的經驗及擁有難以取代的配套設施,使其形成鞏固的「供應商群」;二是中國的市場需求之大使其能在亞洲的供應鏈中作為核心生產及分銷中心,即使其他亞洲鄰近國家開始降低生產成本,重心仍放在中國市場。

第三,中國政府提倡的市場升級轉型也進行得相當成功,在產品設計及市場推廣方面的技術也愈見成熟。以往,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製造業工人只是善於零件裝配,而較能賺錢的設計及行銷依然掌握在西方國家或日本手中。根據《經濟學人》引述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中國工人的勞動價值僅僅佔蘋果手機成本的3.6%。但今時今日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中國製造的智能手機,電子晶片雖是依靠日本輸入中國內地,但是手機內的許多配件如塑料機盒、接線等卻從中國出口。現在,有百分之六十五的產品零件是從中國製造及輸出的,比九十年代中上升了40%

第四,中國的生產力也在不斷上升。文章引述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指出中國的勞動生產力從20072012年間,按年上升11%;相反,這幾年裡,泰國及印尼的勞動生產力按年增長分別只有8%7%。所以,顯見中國的勞動生產力比起鄰近國家仍是處於高位。

雖說中國的低增值工人的工資上漲了,但事實上,國內工人的人均工資每日只有大約27.5美元,許多工廠僱主也僅僅支付比最低工資高一點的薪金給工人,相當於一個月275美元,比美國人均月薪少四分之一。此外,中國的製造商善於控制成本。例如,以往富士康的大部分業務都在深圳處理,現在則已在其他城市如河南、四川省等地廣設更大型工廠,因其他省市或較偏遠地方的勞動成本相對較低,工人的供應卻有增無減,在有效提升生產力的同時,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中國近年推廣的稅務優惠及優秀的基礎建設,如港口、機場、公路等,吸引了許多外國投資者奔向中國營商。種種優勢使中國的生產力及競爭力持續上升。因此,《經濟學人》指出,未來全球製造業的重心依然會留在亞洲,中國依舊會是製造業的龍頭。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