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造得更好」(一)

2015 年 05 月 26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近日,人民銀行宣布再度減息四分一厘,也是今年六個月內第三度減息。減息以後,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至五厘一,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至二點二五厘。

中國第一季經濟增長雖能夠「保七」,但仍存在下行壓力。有不少觀察家認為中國仍然有機會再減息,且難以打破「中產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甚至有機會陷入「長期衰退」(secular decline)。

雖然市場對未來中國經濟前景抱有悲觀的情緒,但三月份《經濟學人》封面專題報道—— 「Made in China?」則指出「中國製造,造得更好」,反駁某些評論指中國因工資上漲而使其製造業喪失優勢,而且會促使商家選擇其他人工成本較低的國家,如緬甸、老撾、越南等。文章指出中國並不會因此而失去製造業優勢,且製造業的重心也不會隨着中國優勢減弱而由亞洲轉移到非洲或南美洲。

《經濟學人》指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在過去三十年來改變了全世界。1990 年,中國的生產總值佔全球製造業出口少於3%,但現時的份額已經增至25%

由中國生產的空調佔全球的80%,其生產的手機佔全球70%,而其生產的鞋佔全球60%。那這幾十年來根深柢固的製造業基礎會否因工資上漲而被迫轉移到其他國家?作者指出即便有,也是一小撮,且影響不大。

原因是中國政府雖一直積極策劃將製造業升級轉型,望將產業發展提升到較高增值的檔次,但低成本生產方面卻沒有因此而衰退,反而持續保持優勢;如2011年,中國服裝出口佔全球服裝出口份額的42.6% , 隨後於2013年升至43.1%。由此可見,即使人工成本上漲也沒有減慢低成本及低技術生產的增長。而且,中國三十年來製造業的基礎、經驗、配套設施等已經形成一個鞏固的「供應商群」,不會輕易被取代和轉移。

再者,中國雖有一些低增值及低成本的生產搬遷到其他鄰近國家,但供應鏈仍然以中國為中心,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的需求和市場大。即使在其他鄰近國家生產,某些產品最後還是要分銷到需求高和市場大的中國。

下回繼續為大家分析為何中國能持續其製造業優勢。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