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量度競爭力(一)

2015 年 06 月 16 日

上月中國社科院發表了《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 13》,當中的中國294 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香港首次被深圳超越而屈居第二。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由兩個指標組成,一為綜合增量,量度的是GDP 連續5年的平均增量;二為綜合效率,量度的是地均GDP

有人說特區政府高層對排名下跌不以為然,因香港在綜合增量方面有不利的條件。香港屬成熟的已發展地區,經濟增量近年維持在較低水平,約1%4%;相對而言,內地各大城市多仍是發展中地區,仍有不少發展空間,近年增量雖略為放緩,但仍有約7%8%,故此對香港來說並不公平。

1962 年有經濟數據紀錄以來,香港曾經歷過5 次連續兩年經濟增量不足3%。回想2008 年金融海嘯後,香港經濟受到重創,2009 年更出現負增長。中央政府在2009 4 月開始准許合資格深圳戶籍居民申請一年多次訪港「個人遊」簽注,又稱「一簽多行」。配合原有的自由行政策,大陸來訪香港的旅客人數節節上升,帶動了香港的旅遊業及與其息息相關的行業如零售、酒店業等,創造了大量基層就業職位,香港經濟在2010 2011 年迅速復甦。可是在2012 年後,在特區政府的大力「放水」下,香港的經濟增量顯得十分疲弱。如與香港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相比,她雖與我們同受國際大環境影響,其經濟增量卻在大多數年份比我們有更好的表現。即使這對排名影響有限,但仍是十分值得關注的。

若參考國際間幾項重要排名可看出一點端倪。在瑞士IMD 綜合競爭力指數的排名中,香港在過去5 年間皆名列首4 名之內。該指數共含4 個指標,分別是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及基建設施,香港在政府效率、商業效率方面素來表現不俗,但基建設施方面只排第15,因為IMD的「基建設施」不止涵蓋硬基建,還包括科技、科學、教育等方面的軟基建;其中香港在「科學基建」只排名27, 「教育」也僅排名18

另一可供參考的是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環球競爭力指數,指數的指標分三大範疇,第一範疇是要素驅動(factor-driven),內容與IMD的四大指標相若;第二範疇是效率驅動(efficiency-driven),香港的排名略遜於新加坡;第三範疇是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 , 香港在這方面遠遠落後於各大先進經濟體。下篇再續。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