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訂創新策略 不能再拖

2015 年 06 月 23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政府一直以經濟自由度全球第一自豪。然而,早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首次在綜合競爭力被深圳超越。

報告指香港雖然仍具備強健的競爭力,但「守成有餘,創新不足」,給香港敲響了警號。即使香港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1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總排名由去年第4位回升至第2位,在經濟表現(第9位)和基建設施(第15位)兩方面還是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香港創新力弱 教育亦未理想

IMD的報告包括「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建設施」四大範疇,而有關經濟自由度的指標(如關稅安排、市場競爭及規管等)只是「政府效率」範疇內的部分指標。至於香港表現較弱的「基建設施」不只涵蓋硬基建,還包括科技、科學、教育等方面的軟基建;其中香港在「科學基建」只排名27,「教育」也僅排名18

另一著名競爭力報告——世界經濟論壇的《世界競爭力報告書》則有三大類評估因素:第一是基本條件,包括制度、基建、宏觀經濟環境、衞生及小學教育;第二是促進經濟效率的要素(efficiency enhancers),包括:高等教育及培訓、貨品市場效率、勞工市場效率、金融市場發展、技術就緒度和市場規模;第三類包括商業成熟度和創新度。這個報告同樣指出創新能力是香港的一大弱項,其次教育和市場規模也未如理想。

要維持香港的競爭力,特區政府就不能只滿足於經濟自由度。近年香港經濟已出現疲態:嶺南大學經濟學者何濼生教授指出,由1962年到2011年,本港經濟增長率連續兩年低於3%的情況只出現過5次,均由外來衝擊引發,但自2012年開始,只有2013年的GDP僅僅達到3.1%,而來年增長預測亦只有1%3%。因此,香港有必要致力提升各方面的競爭力要素,特別是科技與創新方面的表現。

我多次撰文指出,創新及科技不應單單被當成是一個獨立行業。創新及科技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貿易、物流、金融等支柱產業同樣需要在產品及服務、業務流程、商業模式等方面運用科技、進行創新。

創新有不同的模式。專研創新活動的學者Dan Breznitz指出,創新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注於尋求突破性的新意念或技術,例如發明電腦、互聯網等等,矽谷被視為這一類創新的基地;另一種是專注於在生產或設計方面不斷進行改良,Breznitz認為台灣的晶片製造業是一個好例子。

中國內地也擅長第二類創新,尤其善於使用現有技術發展出配合本土市場的產品及服務,例如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都非常成功。此外,按銷量計,去年中國市場的十大智能手機品牌中,有八個是國內品牌,例如小米、華為;去年全球十大智能手機品牌中,國產手機也佔了六席。一些城市憑着科技和創新,迅速發展,例如深圳南山區在去年的人均GDP已超越香港。

留意內地發展 供創新服務

Breznitz指出,矽谷的創新模式難以複製。看來香港也應多思考如何從事第二類創新。香港長於科技應用服務,例如八達通一度為人津津樂道,但全球包括中國內地的電子商務發展一日千里,電子支付方式日新月異,內地流行透過手機進行支付,已經連儲值卡也不用攜帶。現在國家正大力推動跨境電子商務,香港理應在電子支付、電子認證等方面尋找提供創新服務的機會。

但香港本土市場規模有限,有必要留意全球特別是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從中尋找可以參與創新的缺口。找對了定位後,亦要制定具針對性的支持政策,提高相關的創新能力。

香港因為各種原因已經錯失了不少時機,是時候認真制定有效的創新策略。

來源:《經濟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