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位缺 教育以本地生為先

2015 年 07 月 09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臨近暑假,補習中心各出奇謀「搶客」。一張暑期班宣傳單張大字標題「子女未來住太和還是銀湖天峰,視乎暑假您的安排」,引起社會熱議。

無論如何,補習社可謂香港教育產業中最成功的一環,有報道指本地補習社每年總收入超過40億元。過去特區政府談推動教育產業,卻是以高等教育為重點,並希望面向境外市場。現屆政府已經甚少提及教育產業,但擴充自資專上教育、支持外國大學來港辦學等政策仍然繼續。

教育產業化 為錢為人為知識?

最近特首在雜誌撰文,也提到香港可作為國內和國外教育樞紐。究竟香港發展「教育產業」或「教育樞紐」有何前景?

首先要釐清「教育產業」和「教育樞紐」的定義。「教育產業」可泛指提供任何教育產品或服務的產業。不論是數十年前成行成市的英專還是今天的補習社,都是因應市場訴求而發展,毋須政府扶持,但從另一方面說,也反映了中小學基礎教育制度的不足。至於過往政府鼓吹的主要是高等教育產業化和國際化,需要政府撥出土地或其他資源支持。

香港缺地缺學位 遠遜澳洲

政府強調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要強化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地位。「區域教育樞紐」的意義是甚麼?有需要說明。多倫多大學教育學者Jane Knight認為教育樞紐有多種,一是吸引海外學生來修讀課程,二是薈萃各地人才,三是成為知識創造的中心。

一些國家集中於第一重意義,把高等教育視為創滙的產業。能否成功做到這一點,也要看該地的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譬如說:有沒有足夠土地建設校舍、宿舍及其他配套措施?有沒有足夠的人才教授課程?澳洲的教育樞紐屬於此類,而該國能夠發展高等教育產業,是因為土地及學位相對充裕。單是這兩點,香港已難相比。

澳洲憑着高等教育產業成功創滙,可是論薈萃人才和創造知識,還不及美國麻省。因為歷史關係,美國開國初期的政經名人在當地開辦了多間大學,至今仍有很大的國際吸引力,亦走在知識創造的前沿。

這個意義下的教育樞紐,其他地方很難複製。有些國家如新加坡嘗試透過引入海外大學分校來達到目標,然而難免爭議。新加坡於1998年推出「世界級大學」計劃,提供土地或直接補助、貸款、稅務優惠等,目標是在10年內吸引10間世界一流大學進駐。

新加坡一方面吸引海外學校在當地開辦分校,一方面透過當地大學邀請海外名校開展合作計劃,例如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Yale-NUS College),由新加坡政府全額資助,是耶魯大學首間合營學院。不過,耶魯大學強調,該學院並非其分校,頒發的亦非耶魯學位。有意見認為,新加坡政府管制言論及集會自由,這個項目有違耶魯大學原則,因此在美國遭到不少批評。

星複製教育樞紐失敗 港憑甚麼

此外,畢竟新加坡成本高昂,已有幾間海外院校宣告撤出新加坡,包括亞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美國紐約大學提斯克藝術學院、內華達州大學酒店管理課程,及紐約大學法律學院研究生課程等。

最初新加坡政府希望透過計劃同時達到發展教育產業、吸引人才、支持科研等目的。隨着一些院校因入不敷支而撤離,加上新加坡國內同樣有人不滿海外學生搶奪本地人教育資源,故2012年教育部表示環球校園計劃的重心將轉往培訓、吸引各產業所需人才。

只顧追逐境外生 恐激化矛盾

香港要發展教育樞紐,同樣要回答「有沒有條件」以及「為何而做」的問題。香港土地、人力資源和學位有限,如果以有限資源支持海外大學來辦學,最終是誰得益?是海外大學?境外學生?還是本地社會?

如果只顧吸引境外生,容易發生資源衡突,尤其當非本地生以內地生為主,更可能激化陸港矛盾。另外,如果卓越學者不足,如何保證課程的質素?筆者認為政府應該把重點放在為本地學生提供更多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而非追逐高等教育的產業化,追逐境外生「市場」。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