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不助長,教育無捷徑

2015 年 07 月 13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近日,中文大學醫學院宣布擬容許入讀該校醫科的優秀文憑試畢業生豁免修讀部分中、英文及通識等課程,直入二年級接受臨床前期專業醫學訓練。該「跳級課程」安排引起社會質疑,繼香港大學醫學院長指「教育無捷徑,尤其是人命攸關的醫科」後,教育局亦對該建議有保留,而負責為合資格醫生註冊的醫務委員會則決定委託專家小組,評核「跳級課程」的教學質素。

中大的建議容許資優學生盡早完成醫科課程,看似一件好事。然而,這種做法的代價就是使該些學生失卻學習其他知識、擴闊知識層面的機會。著名醫生梁智鴻曾跟我開玩笑說: 「我根本沒有讀過大學;我只是學懂如何『劏人』而已。」梁醫生醫術高明,這當然是其自謙之詞,然而卻一語道破這種「教育職業化」的弊病——學生只專精於其專業範圍內的知識,而對其他事情缺乏足夠的認識。

古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學習並非只求一技一藝,而在追求博學多聞,彰明品德,再推己及人,使他人都能去舊自新,達至盡善盡美的境界。

在美國,大學並不急於使學生畢業,而是要求學生於首兩年大學生涯對各學科均有所涉獵,到第三年才真正選定主修科;至於醫科和法律科等專業,要在學生獲得本科學位後方能於研究院修讀。以醫學院為例,申請者除了必須修讀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課外,亦要完成首兩年的通識科程,擁有一定的人文和社會知識後才能報讀,而有些學校甚至會考查申請者有否到外地參與與人道救援相關的義工活動,藉此了解他們有否成為醫生所需的意志和品格,方予取錄。如此要求,自然使入讀醫學院的學生於正式修讀醫科前擁有更加成熟的人格,讀醫時不止習得「劏人」的技術,更能領悟懸壺濟世的精神,成為一個集醫術、醫德及人文素養於一身的好醫生。

古諺有云:揠苗助長,弄巧成拙。縱然中大堅持其「跳級課程」並非想「快快脆脆畀佢哋畢業,之後搵錢」,而是希望幫助培訓香港缺乏的臨床研究人才,然而教育並非「短炒」活動,而是為社會作出的長遠投資,僅以一次公開考試成績及面試表現決定是否取錄未屆弱冠,人生經驗尚淺的中學生讀一個「跳級課程」,實非妥善之舉。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