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智庫的來龍去脈(二)

2015 年 07 月 20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上文提到,香港在主權移交這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下,產生了第一波的智庫潮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等。這些智庫的研究多與香港回歸有關。

上世紀90 年代開始,世界經濟秩序經歷重大變革,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造就全球一體化,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後迅速崛起。回歸後香港發生不少重大事件,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及後又遇上禽流感和SARS 肆虐,樓股雙挫,失業率高企,社會經濟蒙受打擊,中產人士對前景感到焦慮。不少知識分子乘勢成立智庫,形成第二波的智庫潮。當中的表表者有在2002 年成立、現由呂大樂教授掌舵的「新力量網絡」(SynergyNet);2003 年成立、由一群30 多歲的年輕專業人士組成的「三十會」(30S Group);以及2004 年成立、由沈旭暉教授領導的「Roundtable研究所及其網絡」(Roundtable Institute & Its Network)等等。

根據2014 年賓夕法尼亞大學Global Go To Think Tank Report 的研究,全球6618 間智庫中,美國佔1830 間,屬全球擁有最多智庫的國家。9 年前,我尚在美國留學時,當地智庫的發展已相當成熟。當時,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和幾位住在三藩市灣區的科技界人士,在史丹福大學校園創立了「匯賢智庫」(Savantas Policy Institute)。創會成員包括現任政治助理陳岳鵬,以及曾為十優狀元、現任教於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部的蔡宗衡。匯賢智庫成立目的以研究兩個基本議題為主,一為政制發展,二為經濟轉型,透過做研究及培育政治人才,倡導社會積極就重要的政治經濟問題尋求出路。

匯賢智庫成立至今9 年,已有一定的成績。在培育政治人才方面,智庫的兩位成員陳岳鵬及黃楚峰都曾晉身區議會,黃楚峰更是現屆區議員。至於匯賢智庫旗下的「匯賢智庫學苑」,則開辦中國歷史及文化、英國文學等課程,以推廣真正的通識教育。去年當選的區議員陳家珮便是學員之一。研究方面,匯賢智庫與10 多位來自國際知名學府的學者合作出版了一本名為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Limits of Laissez-faire:Hong Kong's Polic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的書,深入探討如何在香港鼓勵科技創新,帶動本港轉型為知識型經濟。此外亦曾與 Roundtable 網絡下的圓思顧問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青年政策,現正與全國港澳研究會以及嶺南大學何濼生教授合作做關於香港長遠競爭力的研究。

下篇再探討香港與美國的智庫在資源上的差異。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