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智庫的來龍去脈(三)

2015 年 07 月 22 日

作者︰葉劉淑儀女士  |  來源︰明報

上文介紹了香港第二波成立的智庫,其實在香港成立智庫遠比在美國困難,主因在於資金與人才的多寡。

在美國,當地智庫在成立時大多先籌一大筆錢。有不少智庫自稱為基金會(Foundation),如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因當地大企業和富人動輒捐助過億資金成立基金以支持智庫日常運作。這些智庫通常被政府界定為非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向它們捐款按當地法律是可以得到稅務優惠的,因此成為大企業和富人捐款的重要誘因。

一間智庫的成功除了有充足的資金外,優秀的人才亦十分重要。美國擁有優質的高等教育,而且智庫資金充足,故可負擔起給予優秀人才豐厚的待遇。以Brookings Institution 為例,它的年收入達過億美元,足以聘任約300 名來自各領域的專家組成團隊。

我曾路經其辦公室,是一座約有舊政府總部規模的獨立建築物。受聘於智庫的學者,多為高學歷人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約850 人的研究團隊中就有過半擁有博士學位。故此,在美國當學者有不少的出路,除在大學任職以外,亦可選擇在政府或智庫工作。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其中兩位著名學者博爾頓(John Bolton) 和伍夫維茲(PaulWolfowitz),他們在AEI 任職前都曾出任小布殊政府的要職,為2003 年伊拉克戰爭的重要推手。博爾頓曾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及國務院軍控暨國際安全事務次卿,伍夫維茲則曾任世銀總裁及副國防部長。出色學者周旋於智庫、政府及大學之間已是常態。

香港的智庫並沒有美國同業所擁有的豐富資源。湯家驊的「民主思路」據說需籌600 萬但仍未達標,其研究範圍只集中在民主發展,規模太小難有作為。以我籌辦智庫的經驗來說,聘請研究人員比籌募資金更困難。

《南華早報》的一篇報道提到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聘請了8 名研究員,再加上支援人員,在2012 年光是與員工有關的支出已經花了近800 萬港元。

故此,香港沒有多少個智庫像美國一樣能負擔聘請10 個以上的常駐研究員,亦造成本地高學歷人才覺得在智庫工作吸引力不大。小型智庫如匯賢要解決人手問題,需透過將個別研究委託外面的學者進行,如長期競爭力研究委託了嶺大的何濼生教授與他的團隊。希望在新智庫加入下,將來香港智庫業能有長足的發展。

來源:明報

Copyrights © Savantas. All Right Reserved.